中德研讨会:智能电动汽车——信息技术、能源、汽车三个产业变革 | 同济案例日:走进蔚来 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29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合作举办的 “智能电动汽车——信息技术、能源、汽车三个产业变革 / 同济案例日:走进蔚来”在位于上海嘉定南翔的蔚来体验中心隆重举行。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宁桦教授,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Benjamin Reichenbach先生,蔚来能源体系管理负责人何旭先生,蔚来产品环保和可持续负责人孟大海博士,能建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庆丰, 德国威格勒斯(VIGERES)有限公司总经理Sebastian Frey先生,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驻华经济记者Gustav Theile先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秘书长钱文颖,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项目主管闫瑜,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魏峰教授、陈守明教授、郑鑫副教授、张艳霞副教授、刘强副教授、陈迅副教授、本硕博中心主任曹晓玲老师、案例中心负责人李清海老师、同济经管MBA、EMBA、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等6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蔚来体验中心(NIO House)参观
蔚来资深员工为大家详细介绍蔚来体验中心。中心设有蔚来交付中心、上海蔚来科技展厅及蔚来充换电一体站,大家可以在中心看到蔚来全系车型和体验全系试驾。蔚来交付中心能够提供新车PDI(Pre Delivery Inspection)检测、验车、临牌、保险及车辆功能讲授等全流程交付服务。
在上海蔚来科技展厅,大家近距离触碰蔚来ET7白车身、智能底盘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平台、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智能座舱、NIO Innovation科技墙、电机和充电桩等核心科技。充换电一体站配有蔚来第三代换电站和500kW超充桩,形成完善的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补能体系。
开场致词
钟宁桦
钟宁桦副院长代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致辞。同济经管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四个一级学科,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同济经管尤其重视将最新科学技术、产品创新、涉及人类未来的问题融入课堂,这体现在同济案例日所选择的企业。同济案例日先后走进芯片设备企业,如中微公司、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公司,人工智能公司,如星环科技,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如蔚来。同济大学的另一特色是高水平对德交流与合作,秉承这一传统,同济案例日把德国世界一流企业作为重点,先后走进贺利氏(Heraeus)、可耐福(KNAUF)、SAP中国研究院。与“同济案例日 走进蔚来”一致,“同济案例日 走进振华重工”同时是同济经管与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合作组织的中德研讨会。由于去年中德研讨会的成功举行,所以同济经管与艾伯特基金会(FES)决定,共同举办“中德研讨会:智能电动汽车——信息技术、能源、汽车三个产业变革”。
Benjamin Reichenbach
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Benjamin Reichenbach先生代表基金会致辞。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成立四十年来,与中方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加强相互理解与信任,建设性地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各自的发展道路相互介绍经验、彼此学习,通过开放性对话来应对中德两国在21世纪面临的发展挑战。同济大学是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的重要合作伙伴,基金会与同济大学多个院系开展合作,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资助同济硕士毕业生到德国学习汽车专业,之后资助职教学院近二十位老师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德国研究中心、法学院与德国对口学校交流合作。在2023年举行的“中德研讨会: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实现富裕和创新的前提”中,基金会邀请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专家介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并与参会的振华重工等中国知名企业深入交流。
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动荡之中。随着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智能电动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是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先行者,而欧洲市场适应缓慢,燃油车继续扮演核心角色。越来越多的智能电动企业和能源电力企业开始共同探索“车网互动”技术与应用场景。
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将对可持续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的可持续转型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中国如何建成覆盖全国的充电基础设施?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如何在中国取得如此大的市场份额?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在欧洲建立像中国一样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学到什么?期待中德两国专家学者将就这些话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中德专题研讨
专题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充换电网络
报告
何旭
蔚来能源体系管理负责人何旭介绍蔚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充放电网络。蔚来能源业务已经形成能源服务、智能运营、用户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而且具备面向全行业服务的能力。蔚来能源坚持全栈核心技术自研,拥有超过1600项换电相关专利,完整掌握车、站、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能力。
截至2024年底,蔚来已在全国建设运营超过2800座换电站以及超24000根充电桩,是中国建设充电桩最多、覆盖最广的汽车品牌。基于车电分离模式与蔚来能源云的数智化高效管理,蔚来能源还为用户提供电池运营、电池租赁BaaS (Battery as a Service)、电池灵活升级以及全生命周期电池安全监控等服务。截至2024年11月底,用户累计换电超过5800万次,日均换电服务单量近8万单,平均每 1.1 秒就有一台车从换电站满电驶出。蔚来用户接近60%的电量来自换电,换电模式被证明是用户喜爱且习惯的补能方式。
2023年底,蔚来与长安、吉利签署换电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又与江淮、奇瑞、路特斯、广汽、一汽携手,将在换电网络建设与共享、换电车型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建立换电电池标准、高效电池资产管理机制。
电动汽车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政府多次强调提升车网双向互动能力,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V2G(vehicle to Grid)应用试点示范工程,以提升电网调峰调频、安全应急等响应能力。蔚来是首家接入电网调度虚拟电厂的车企。2024年4月16日,蔚来能源凭借《规模化车网互动虚拟电厂建设与运营》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何旭先生于2015年加入蔚来,负责蔚来能源体系管理,协同蔚来能源整体战略,推动能源业务发展,并负责能源数智化及体系建设。
点评
郑鑫

于国庆

宁梅

陈守明

Sebastian Frey

黄庆丰

孟大海

Gustav Theile

张艳霞

刘强
陈迅


总结
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Benjamin Reichenbach先生做总结。本次活动讨论诸多话题,例如电动汽车、电池、能源、产品生命周期、中德合作、中国和德国的贸易和投资政策,通过讨论我们对这些话题获得较为深入的理解,但一次研讨会还远远不够,还有诸多话题需要在未来的中德研讨会进一步讨论。

学生感悟
非常感谢学院给我们走进蔚来学习的机会,本次活动延续同济案例日走进企业、产教融合的理念,实地考察后开展讨论。在讨论环节,中德各位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从蔚来汽车出发展开热烈讨论,提升了我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以及能源行业的认识,加深了我对相关行业的了解,打开了我认识国外汽车工业的大门。参加这次同济案例日活动收获满满,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加同济案例日相关活动。
——王南山 22级行政管理专业
感谢老师的精心安排与组织。第二次参加“同济案例日 走进企业”,同济出品必是精品!中德专家学者关于中德汽车产业发展的思辩性讨论与碰撞印象深刻,加深了我们对行业的理解与思考。同时蔚来十年来不断创新,自研技术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等。充电桩网络向全行业共享开放,更是为整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贡献。蔚来logo中融合Vision+Action、Sky+Earth理念,一直践行既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与我们同济人的学习工作理念异曲同工,收获满满,期待无限可能的未来。
——宁梅 22级MBA在职英文班
蔚来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电动汽车的魅力,更引发了我对全球能源产业变革的深思。新能源的崛起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或市场趋势的变化,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变革之路很难,既是技术上的革新,也是人类固有思维的转变,蔚来让我感受到了唯有以人为本,坚定步伐,敢想敢做,才能在变革中求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
——陈凡晴 22级MBA四班
参加“同济案例日 走进蔚来”/“中德研讨会——智能电动汽车:信息技术、能源、汽车三个产业变革”活动,使我得以深入洞察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沿动态与多元发展格局,收获诸多深刻感悟与思考。
其一、蔚来深耕用户体验,彰显其独特品牌理念。蔚来秉持“用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从高端专属的车主俱乐部到便捷高效的一键加电服务,全方位覆盖用户出行的每一个场景。这一生态模式超越了传统汽车销售的范畴,旨在为用户塑造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方式与出行体验。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产品同质化渐趋明显,蔚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态战略成为破局关键。它赋予车主强烈的品牌归属感与个性化服务体验,极大增强了用户粘性与忠诚度。蔚来通过举办各类车主活动,如 NIO Day、户外探险等,促进车主之间的社交互动,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情的用户社区。这种深度的用户运营模式,不仅让用户感受到蔚来汽车的卓越性能,更让他们在情感上与品牌紧密相连。
其二、蔚来新能源车与国家电网的协同,开辟削峰填谷的节能新篇。蔚来新能源车的充电灵活性为电力调配提供了新契机。借助峰谷电价差异等经济杠杆,引导车主在用电低谷期充电,既能削减车主开支,又能有效平衡电网峰谷负荷,提升能源利用效能。未来应该加强企政合作,释放新能源车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巨大潜能。
其三、中德车企发展理念各异。德国车企凭借深厚的机械制造传统与工业 4.0 先发优势,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工艺、自动驾驶硬件研发等关键领域精耕细作。以精湛的工程技术确保产品的高品质与高性能,是德国车企矢志不渝的追求。而中国车企则充分发挥国内庞大消费市场的规模效应、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活力以及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在智能互联、内饰人性化设计与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独树一帜。蔚来等中国车企积极探索换电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服务网络,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智能座舱环境。中德车企的不同发展路径,既是各自国家产业优势与市场环境的映射,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丰富内涵。未来,双方应加强技术交流与战略合作,中德车企合作潜力无穷。
其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复杂、多元。它不仅是汽车技术的迭代更新,更是信息技术、能源产业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系统性变革。在这一伟大变革进程中,无论是车企个体的探索与创新突破,还是不同国家车企之间的交流互鉴与合作共赢,亦或是跨行业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协同发展,都将深刻塑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衷心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清洁、便捷、智能的出行新未来。
——曾航 24级会计学五班
供稿:同济经管案例中心
编辑:同济MBA中心学生与校友事务部
审核:同济经管案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