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研讨会 走进晶科能源

案例中心     2025-06-27

中德研讨会: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 战略、组织与人才

同济案例日:走进晶科能源

成功举行

2025年5月29日,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合作举办的 “中德研讨会: 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 战略、组织与人才 / 同济案例日:走进晶科能源”在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晶科中心隆重举行。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Benjamin Reichenbach先生,晶科能源总裁特别助理及产品副总裁、数字化办公室主任宋锋兵先生,晶科能源首席人力资源官刘华女士,晶科能源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刘洋先生,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能源转型与可再生能源开发高级经理黄林先生,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Wagner教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驻华经济记者Theile先生,可耐福(KNAUF)天花解决方案事业部北亚区总经理陈先法先生,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项目主管闫瑜,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魏峰教授、陈守明教授、黄官伟副教授、钟竞副教授、胡婧副教授,同济经管MBA、EMBA、本科生、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6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案例中心负责人李清海老师主持这次活动。

参观晶科能源展示厅

晶科能源资深产品经理给大家介绍光伏行业和晶科能源的产品及服务。“双碳”目标,即2030年达到“碳达峰”与2060年达到“碳中和”,是我国的郑重承诺。光伏发电的推广和普及是我国乃至世界诸多国家达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晶科能源处于正确的行业和赛道,公司具备全产业链优势,价值创造涵盖硅片、电池、组件、电站设计和投资。晶科能源的一体化供应链优势已经拓展到海外。由于储能与发电紧密相连,所以晶科已经在储能领域布局和发力。智慧电网、智慧城市、AI在电网的应用是晶科在研究和探索的领域。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大的潜力,例如沙漠、水面、建筑屋顶和车棚顶等。

开场致辞

李清海感谢晶科能源给予同济经管、给予同济案例日的信任和大力支持。晶科能源的全球运营实践值得同济经管的师生学习和研究。全球化是同济案例日关注的主题。同济大学的一个特色是高水平对德交流与合作,秉承这一传统,同济案例日把德国世界一流企业作为重点。同济案例日走进的三家德国企业,即可耐福(KNAUF)、SAP中国研究院、贺利氏(Heraeus),其全球化各有特色,但又有共同点。德国全球化的公司又是高度本土化的企业,所谓Glocal(Global + Local)。德国企业全球运营起步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与“同济案例日 走进晶科能源”一致,“同济案例日 走进蔚来”“同济案例日 走进振华重工”同时是同济经管与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合作组织的中德研讨会。由于两届中德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同济经管与艾伯特基金会(FES)决定,共同举办“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战略、组织与人才”。

Benjamin Reichenbach

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Benjamin Reichenbach先生代表基金会致辞。艾伯特基金会是德国最早成立的基金会,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今年,上海代表处与合作伙伴共同组织一系列40周年庆祝活动。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关注的主题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培训、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采用可再生能源既可以降低碳排放,又能维持经济增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风电和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在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到总发电量的61.5%,其中13.9%来自光伏。德国和中国都在大力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在通过新增光伏发电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德国和中国值得其它国家学习。中国企业、德国在华企业为光伏产品和技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同济大学是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的重要合作伙伴,基金会与同济大学多个院系开展合作,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资助同济硕士毕业生到德国学习汽车专业,之后资助职教学院近二十位教师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德国研究中心、法学院与德国对口学校交流合作。在2023年和2024年,艾伯特基金会与同济经管合作举办关于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智能电动汽车的研讨会。

宋锋兵

晶科能源总裁特别助理及产品副总裁、数字化办公室主任宋锋兵先生欢迎“同济案例日 走进晶科能源”。公司的使命是“改变能源结构,承担未来责任”,公司全球化战略从全球销售提升到全球制造和全球服务。晶科能源需要培养适应高层次全球化的人才,为此公司与同济经管合作,启动“光启未来”人才培养计划。晶科能源的发展得益于德国在市场方面的支持,至今公司与诸多德国跨国公司保持合作。晶科能源等中国光伏企业一个重要贡献是大幅降低光伏的成本,使得光伏发电的成本低于火电,为光伏发电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未来,公司将在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储能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

宋锋兵博士推动TOPCon技术全面产业化和产供销数字化平台全面实施,助力晶科能源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实践获得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专题一:破局与重构——晶科能源全球化发展历程

 

刘 华

晶科能源首席人力资源官(CHO)以“破局与重构——晶科能源全球化发展历程”为题作报告。晶科能源的全球化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其产品已经销售到200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公司单晶硅片、电池、组件设计产能分别达到120GW、95GW和130GW,组件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晶科能源是N型时代的开创者,晶科能源的组件在电池转化效率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除国内外,公司在美国、越南、马来西亚、沙特设有生产基地,在海外设有三大研发中心。

晶科能源的全球化不局限于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应用场景、产品销售,而是谋划全球资源配置,例如晶科以技术入股与当地大型机构合资建设电站。晶科能源的全球化管理涵盖组织、人才、机制和文化。公司在海外的高管以当地人为主,管理模式侧重尊重和充分授权,招聘高管的一个要求是认可晶科能源的使命和愿景。在组织上,海外分支机构的建立以靠近客户为原则。公司努力培养可以在全球流动和调配的团队,而不仅仅是总部与单个国家相互流动。公司创造机会,让海外一线员工了解公司最新产品的性能和现代化工厂,便于引导客户潜在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客户现实需求。

刘华女士是资深战略人力资源领导者,拥有逾20年全球化企业管理经验。她深度参与晶科能源的全球化历程,构建覆盖全球的高效协同管理体系。她秉承“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的核心理念,通过制度创新、教育赋能与文化引领,聚焦产业人才全球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为公司提供可持续的人才动力。2024年,刘华女士入选“2024福布斯中国·出海全球化领军人物TOP 30”榜单。

点评与讨论

黄 林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高级经理黄林先生为专题一点评。黄林先生从事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多年之前已经与晶科能源有过接触。黄林先生欣赏晶科能源低调、稳扎稳打的发展模式,感叹晶科能源的发展速度。最近五年,光伏行业高速发展,黄林先生盛赞晶科能源在光伏产品出口规模保持领先地位,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大投入,构建了出色的企业文化和国际化团队。在未来低碳、零碳工厂建设和改造中,黄林先生期待与晶科能源共同探索光伏的各类应用场景,尤其是满足工业能源用户需求,助力国内外工业企业能源转型和脱碳。

陈先法

第二位点评嘉宾是可耐福(KNAUF)天花解决方案事业部北亚区总经理陈先法先生。晶科能源全球化成功的一个要素是技术驱动、快速技术迭代。晶科能源在短短二十年内,走过跨国公司数十年的历程。陈先法对于晶科能源全球人才培养过程和理念感同身受,例如信任、尊重、认同企业愿景、战略和文化,他就是这样在跨国企业成长起来的。

陈先法先生所负责的可耐福(KNAUF)苏州工厂原属于一家美国跨国公司,数年前被德国跨国企业可耐福(KNAUF)收购。陈先法先生亲生身历美国、德国跨国企业如何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海外领导人才。

Stephan Wagner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Wagner教授提出瑞士优秀学生选择到晶科能源工作时要考虑的要素。第一,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否属于欣欣向荣、增长、前景广阔的行业;第二,企业的财务、研发、生产等是否健康、正常;第三,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所处的位置,是否让学生有自豪感;第四,企业文化是否吸引人,新进员工与各方面是否容易相处,是否得到培养、晋升、自由发展的机会。吸引德国和瑞士的优秀毕业生,不仅仅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需要企业高层和各个部门协同努力。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一半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国,这些学生到瑞士和欧洲企业实习和工作,成为瑞士和欧洲企业全球化人才的重要储备。

Wagner教授兼具学术与行业背景,曾主导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供应链高管MBA项目,并在德国WHU等知名商学院任教。他的产业经验包括担任科技集团供应链负责人及国际咨询公司高管,为多家跨国企业设计高管培训课程,教学成果获“MBA最佳教师奖”及ETH“金猫头鹰”教学奖。

黄官伟

同济经管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黄官伟副教授介绍了中德学院的学生培养模式。中德学院成立于1998年,只招硕士研究生,学院成立的背景是当时德国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这些企业需要既懂中国、又懂德国,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中德学院的学生必须懂德语,有一个学期到德国交流或者参加为期一年的双硕士学位项目,可以在德国企业或在华德资企业工作。这些学生毕业后较多到德资企业工作,而且在德资企业得到很好发展。中德学院采用教席制,教席由企业资助,通过人才联合培养、联合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推广等方式实现校企合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学校、企业与学生多赢的项目。

专题二:巴斯夫公司的零碳之路——光伏产业的机会和路线图

黄 林

黄林先生介绍了巴斯夫的减碳路线图以及可再生能源助力减碳的机会。巴斯夫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 2018 年降低 25%,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获取大量可靠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巴斯夫预计到2030年,公司全部用电量的60%将来自可再生绿色电力。

黄林先生认为,在工业企业减碳过程中,获得可再生绿色电力是实现减碳目标的首要途径。2030年之后,工业企业将步入深度减碳阶段,企业用热和天然气需求都将转型为对可再生绿电的需求。光伏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除了大规模开发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光伏在应用端创新和优化的空间非常大。光伏应用在工业用户和工业园区以及区域电网方面有很多机会,例如通过建筑光伏一体化更新存量建筑,光伏与热泵及电锅炉结合产生热水和蒸汽,利用企业和园区的储备用地安装临时光伏发电,开发海上光伏发电项目,耦合区域电网储能、供热和制氢等。

黄林先生负责巴斯夫大中华区生产基地节能减碳、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他发起能源优化和减碳项目,帮助巴斯夫在中国的一些基地建成零碳工厂。他参与上海、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广东湛江等基地开发和工厂项目建设。

巴斯夫的宏伟目标是成为客户首选的化工公司,助力其绿色转型。巴斯夫将经济上的成功、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巴斯夫在全球拥有约 112,000 名员工,为几乎所有国家、所有行业的客户成功作出贡献。2024 年巴斯夫全球销售额为 653 亿欧元。自1885年进入中国市场,巴斯夫在华已有140年的历史,并连续15年蝉联“中国杰出雇主”。

点评与讨论

晶科能源总裁特别助理及产品副总裁、数字化办公室主任宋锋兵先生认为,巴斯夫到2050年实现零碳的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晶科能源的碳管理统一归入ESG,这项工作由公司董事长亲自负责。晶科能源生产的产品属于清洁能源,所以公司自己的生产也采用清洁能源。晶科能源支持《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未来,中欧贸易中,光伏可能会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和贸易政策措施

——边境税调整政策(Border Tax Adjustments,简称“BTA”)。不管从企业的愿景与使命出发,还是未来的交易规则,晶科能源与巴斯夫一样,都需要做能源转型。

晶科能源首席人力资源官(CHO)刘华女士认为,巴斯夫的组织管理非常有效,设定目标后,找到关键路径和关键举措。刘华女士感谢巴斯夫公司、黄林先生不断思考和探索光伏的应用场景,晶科能源会依据客户探索的应用场景而提升产品。

 

魏 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魏峰教授认为,巴斯夫公司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创新值得学习和借鉴。管理全球各地员工是当前中国公司出海的必修课,面对扑面而来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战,以往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经验虽可借鉴但无法复制。晶科能源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而且总结了一些经验,例如信任和尊重当地管理者和员工、实行本土化管理、系统化的全球领导力培训、管理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等。魏峰教授还特意强调,中国本土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中国跨国公司管理国外员工的经验也可以反向溢出到国内,例如降低国内员工的内卷和工作节奏,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刘 洋

晶科能源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刘洋先生表示,巴斯夫作为客户寻找光伏的应用场景,这给予晶科能源信心。同济案例日吸引和凝聚了不少优秀企业,这些优秀企业之间,例如晶科能源与巴斯夫之间有机会开展业务合作。

互动

陈守明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守明教授提出若干思考。制造高度自动化之后,企业对劳动力的依赖下降,生产车间布局的国家和地区区别不大,回归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是没有可能。国际化产业链布局的一个目标是最快反应、最低成本和最高质量。晶科能源进入储能领域,实现光储一体和供电稳定,但储能领域已经有巨无霸企业。

陈先法先生介绍可耐福(KNAUF)达到“双碳”目标的经验。为达到高水平的“双碳”目标,可耐福(KNAUF)做了长期准备,其中包括采用革命性技术,例如大规模采用光伏发电。此外,可耐福(KNAUF)非常重视ESG。

Gustav Theile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驻华经济记者Gustav Theile先生担任专题二的主持。他撰写了诸多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最新发展的报道,让德国企业家和知识阶层通过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了解中国的发展。

结束语

晶科能源首席人力资源官刘华女士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和同济经管师生来公司交流。“同济案例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讨论所有可能的主题,例如商业成功实践、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实践,所有人由此都得到智慧和启迪。

艾伯特基金会(FES)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Benjamin Reichenbach感谢晶科能源的热情接待,感谢同济经管的精心组织。中德双方在本次研讨会讨论了严肃和重要的话题,即光伏产业、地缘政治、供应链安全、贸易关系以及中国与德国\欧盟的关系。研讨会还讨论了中德不同的工作文化。两倍的工作时间不一定产生两倍的产出,当然,过短的工作时间也不能带来所期望的产出。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中德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彼此靠近。

李清海

同济经管案例中心负责人李清海老师再次感谢晶科能源的盛情接待,感谢艾伯特基金会(FES)的真诚合作,感谢各位专家、师生的真知灼见和真心奉献。同济案例日/中德研讨会一定不负期望,以更加优秀的活动回应案例企业、各位专家和师生不断提升的期望。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