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泳、郑文江:破除“帽子”迷信构建健康学术生态
发布时间:06-12-24

近期,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引发学界热议,这不仅促使了各界对人才称号体系的深入探讨,更是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唯帽子”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才称号,俗称“帽子”,是给人才阶段性学术成果的一次性认可、一次性任务或一次待遇,而不是标签、等级或特权。设置人才称号的初衷是营造坚守初心使命、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学术文化氛围。“唯帽子”现象是人才称号异化为人才等级、地位和特权等非理性的一种学术界乱象,是人造产物,不仅背离了人才称号设置的初衷,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还阻碍了科技强国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

“唯帽子”现象的根源与动因

当前,“唯帽子”现象已成为制约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顽疾,其形成和泛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有关方面对人才称号误认误用的因素,也有研究机构片面追求人才称号数量,更有不乏少数“帽子”人才和投机者为追求功利而滥用人才称号的结果。

误认误用人才称号是“唯帽子”现象的诱发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从业人员急剧增多,有关方面识别、发现和使用人才也越发困难,进而模糊了“帽子”人才和适用人才的界限,导致在衡量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时,“帽子”数量成为一个重要统计指标,这误导研究机构片面重视“帽子”人才数量,导致了在规划和布置重大科技方向时,会优先向“帽子”人才征求意见,变相提升了“帽子”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导致在配置科技资源时,会优先考虑“帽子”人才进入科技计划及项目的评审专家库,强化了“帽子”人才的学术权力。

追逐人才称号数量是“唯帽子”现象的关键因素。当前,排名机构和上级机构普遍将人才称号数量作为重要指标,这一导向使一些研究机构陷入盲目追求“帽子”数量的怪圈,进而造成内部学术环境的恶化。对外而言,部分研究机构为追求排名提升或经费争夺,在岗位聘任、薪酬福利以及工作条件等方面过度竞争,形成对“帽子”人才的过度追求和依赖,这不仅导致了“帽子”人才的无序竞争与流动,还抑制了真正有才华和潜力的科研人才的潜心研究和创新动力。对内而言,有的研究机构在学术与行政职务聘任中,往往给予“帽子”人才过多的优先权,逐步导致“帽子”人才群体在学术与行政领域的话语权垄断。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研究机构在人才称号的增选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有组织地争夺“帽子”的现象,这加剧了人才称号的非理性竞争。“唯帽子”不仅扭曲了微观学术环境,也恶化了那些潜心问道的非“帽”人才的生存环境。

唯“帽”是从及其带来的圈子垄断是“唯帽子”现象泛滥的核心因素。在唯“帽”是从的环境下,“帽子”人才容易形成学术权力的“圈子”垄断,成为一线科技人才急功近利、偏离初心的诱因。特别是在“大帽子”选“小帽子”的人才称号评审过程中,“帽子”人才广泛参与重大项目遴选和内部学术评价,极易导致“圈子”文化盛行,滋生出围猎“帽子”人才的不良学术风气。这不仅导致少数“帽子”人才将主要精力放在评审而非真正的科研贡献上,还会引发众多科研人员追求“帽子”而非实质性的成果。尤其严重的是,少数“帽子”人才的失范行为,如滥用学术评价权力、变相垄断人才称号增选的话语权,形成了特殊的利益群体,污染了学术风气。此外,极少数“帽子”人才混迹于学术江湖“吃香喝辣”,误导一些青年人才走到奉迎结交“帽子”人才、投身投机取巧争夺“帽子”行列,这种风气对于整个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戕害。

“唯帽子”现象的破解之道

“唯帽子”现象,不仅严重违背了人才称号的设置初衷,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也阻碍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自2018年以来,为了破除包括“唯帽子”在内的“四唯”和“五唯”学界乱象,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系列文件和清“唯”专项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压缩了“唯帽子”现象的生存空间,然而,现阶段,破除“唯帽子”现象依然在路上。

正本清源,坚持唯才是用的选人用人观念。一是还原不同“帽子”本质,严禁“帽子”作为资格资质标准,肃清“帽子”乱象。明晰“正式帽子”(国家正式授予的终身学术荣誉称号,如院士等)、“临时帽子”(具有任期规定的人才称号,如长江学者等)、“自封帽子”(具有规定期限的科研项目性质,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分类定位。严禁“帽子”混用,让“正式帽子”回归荣誉本质,“临时帽子”具有时效限制,“自封帽子”重归项目性质,及时清理“临时帽子”和“项目帽子”。二是组织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等资源配置时,广泛征求“帽子”人才、无“帽子”人才以及非科技从业者意见,博采众长,打破固有圈子。三是明确规定“帽子”与人才待遇、晋级、评奖等非荣誉性奖励脱钩,杜绝将“帽子”作为岗位和项目的资格和资质评审的标准,杜绝申请“大帽子”需要“小帽子”,不以“帽子”论英雄。

强化大局意识,持续提升人才鉴赏能力和学术管理效能。一是规范人才称号使用,注重实际贡献。摒弃过度追求“帽子”的倾向,改追“帽子”为求“贡献”,改重申请为重监督重结果,督促和帮助本机构人才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提升项目质量和科研水平。二是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强化考核与激励。引入并完善能上能下机制,严格实施岗位聘期的任务机制与任务完成考核机制,探索建立同一类别岗位的前位晋升和末位淘汰机制,明确“帽子”人才贡献考核和行为规范,确保能上能下,并及时清理“失效帽子”。三是坚持唯才是举,防范学术与行政话语权垄断。学术与行政职务聘任中要“唯才是举,德才兼备”,确保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警惕并自觉防范“帽子”人才群体过度集中导致的学术与行政话语权垄断的潜在风险。

坚持唯“道”是从,自觉抵制“唯帽子”乱象,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科技人才只有坚持唯“道”是从,淡泊名利,潜心学术,方能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产出不平凡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一是“帽子”人才应牢记人才称号不是学术等级、功名利禄,而是一份责任、一项使命。要以高质量完成人才项目为己任,以贡献赢得尊重,助力营造良好的学术学风。二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要过分追逐“帽子”,要守初心、担使命。应利用自己的专长和才华,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添砖加瓦。同时,更要自觉抵制唯“帽”是从的非理性学术风气,共同维护学术的纯粹与尊严。

(作者分别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学习时报》 2024-06-12 06版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