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学梅 韩宇航 俞磊
《管理世界》2024年第7期
推荐理由
随着数字化创新浪潮席卷全球,各类平台及其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创新体系之间竞争激烈。我国已有一批卓越的平台企业打造并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平台生态系统,其发展呈现出超模块演化趋势,并以丰富的互补技术助力平台参与者通过超模块创新开展价值共创活动。基于COSMOPlat为代表的交易型平台生态系统和讯飞开放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本研究采用过程研究范式展开纵向双案例比较研究,深入探究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机制,为我国平台企业搭建超模块创新体系进而深化价值创造提供经验参考。
作者简介
解学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女性创业。
韩宇航: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俞磊: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价值创造机制;双案例研究
内容简介
本研究重点参考了已有研究将过程模型与乔亚归纳式编码相融合的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采用关键事件技术识别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建立平台发展历程的时间线,并按演变特征进行阶段划分,为跨时期复制逻辑提供分析单元;(2)借助乔亚方法论对两个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不同阶段内的价值导向、价值结构、价值涌现以及阶段之间的演变机制编码,提供“强过程”理论洞见。
同时,探讨了“需求为导向”交易型平台生态系统和“技术为导向”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机制。通过深度剖析两种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在阶段内演化和阶段间演变的动态过程,提出了基于时间维度的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价值创造机制理论模型,具体结论有三:第一,相较于一般生态系统的创新体系,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表现为“互补技术高度模块化”的结构特征和“界面联结交互耦合性”的关系特征,其价值结构由互补技术模块、界面联结模块和集成创新模块组成。第二,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兼具差异与共性的价值创造机制,并借助价值创造演变机制跨越了阶段间的创新鸿沟,包括从孵化向成长阶段的“首次跨越”和从成长向生态阶段的“二次跨越”。第三,平台生态系统超模块创新体系的价值创造过程兼具差异与共性特征,平台系统属性是影响价值创造机制的内源性因素。
据此,本研究提出需要加快发展不同类型的平台企业主导建立的平台生态系统,为差异化的平台生态系统提供积极的政策引导和针对性的配套支持。针对传统制造业情境,建议强化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载体的交易型平台生态系统建设:(1)重点培育生态主导型领军平台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和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入平台生态以享受政策扶持和技术升级;(2)统筹更大范围内的平台与企业、政府、用户等主体间的创新合作,通过产品配套、软硬协同实现规模化生态效益,加速传统制造企业的平台化进程。另一方面,针对新兴数字产业情境,建议加快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底座的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建设:(1)是提升政策扶持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既要确保“专业大模型+通用大模型”在千行百业的落地应用效率,也要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支持不同场景应用的算力支撑;(2)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开放算力、共性技术、行业训练数据等平台资源与技术,选拔一批跨场景、跨行业、跨产业集群赋能的创新型平台典型案例进行经验推广,并予以表彰、奖励和政策倾斜,从而加速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的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