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 周力 李昊洋
《经济学》(季刊)2025,25 (5): 1219-1236.
推荐理由
为预防空气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我国于2013年启动了全面的国家反污染计划——设立空气质量监测站。然而,空气质量监测呈现明显的城市偏向性。当前,在全国布局的1497个监测站中,98.5%位于城市建成区内,鲜有布局在县、镇、村的监测站。毋庸置疑,城市人口相对密集,空气质量监测站布局于城区之中,对于保障多数人的健康很有意义,但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中,每一个公民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都应被公平对待。为此,本研究以空气质量监测站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污染排放、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识别了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城乡污染分布,以及由此引致的城乡居民健康不平等现象。
作者简介
张 凡: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周 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讯作者)
李昊洋: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乡健康差距;污染城乡分布;预防性行为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三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建立多期DID模型,检验设立空气质量监测站对污染排放量以及健康水平的城乡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空气质量监测在降低设站城市污染排放的同时,造成了污染的城乡差异化分布,即空气质量监测显著降低了设站城市城区污染排放量,却显著提升了设站城市农村地区污染排放量。污染空间分布的不均衡进一步引发了城乡健康差距,主要体现在潜伏期较短的哮喘发病率上;即空气质量监测降低了设站城市的城区居民患有哮喘疾病的概率,却提升了农村地区居民患病率。进一步分析表明,监测站促使城市居民增加空气净化器使用、减少户外活动并提高医疗支出,而农村居民的防护行为并未显著改善,从而加剧了城乡健康不平等。
为此,应在环境治理中兼顾公平与效率,通过优化监测站布局、强化农村环境监管与信息公开、提升农村居民公共卫生与防护能力,实现城乡环境治理和健康福祉的协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