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4日上午,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十周年院庆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在同济大厦A楼201报告厅举行,特邀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Philip M. Condi讲席教授陈晓萍做题为《我的研究旅程三十年》的学术讲座。程名望副院长主持讲座,学院副院长、工商管理学科主任梁建教授,工商管理党支部书记魏峰教授等百余名师生现场聆听讲座。
陈晓萍教授198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系,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会和工业组织心理学会院士,目前担任专业英文期刊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的副主编,同时又是多个顶尖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她的学术论文发表于全球顶尖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等。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30多年的学术经历。在本科阶段,她因偶然阅读到一篇外文文献,就确定了自己的最初学术研究方向,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方向的拓展,研究主题经历了从团队合作和社会困境研究、领导力研究、中国人的关系研究、激情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最后的沟通风格研究六次演变,这一路都是由兴趣、热情和好奇心所驱动的。
接着,陈晓萍教授基于她组织编写的《有影响力的学问是怎么炼成的》一书,介绍了世界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故事。在本书中陈晓萍教授对十二位学者提出了相同的写作建议:描述研究想法产生和发展背后的故事;描述自己在研究中如何保持方法论的严谨;分享与他人合作、应对评审和论文发表的经历;反思自己的研究路径为何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学者们对此所给出的答案丰富多彩。陈教授介绍每一位作者的研究方向、个性与学术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十二位学者走向学术成功的各自独特的道路。学者各自殊途,又有成功的共同之处,陈教授指出青年学者在学术成长过程中要在研究中去发现值得研究的重要现象,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并且注重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要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在互动提问环节,学生就如何写引言,期刊论文发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提问,陈晓萍教授给出了具体的写作建议,提醒同学们注意辨别网上数据的真伪。对老师所提出的关于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运用问题,陈晓萍教授建议学生们学会驾驭和合理利用AI工具,提高研究的效率。
最后,陈晓萍教授以一句赠言作为结语:“人生短暂,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上。”梁建副院长寄语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志向,不要过分专注外在的东西。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科与科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