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钟宁桦 孔鹏程: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10-28-25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此关键节点,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重要论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核心瓶颈,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专辟一章论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一文明确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正从“政策型”向“制度型”、“要素流动”向“价值链”深刻转变,标志着开放进程进入新阶段。

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与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在服务国家整体开放战略中持续探索创新。经过持续努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要进一步实现“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在制度型开放上取得根本性突破。

积极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制度型开放的基石,也是“五个中心”建设的共同支撑,而关键要素市场的充分发育,是畅通经济循环、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

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照国际标准,目前我们的制度软环境仍有提升空间。在世界银行发布的相关调查报告中,不少受访外资企业对产业政策带来的不公平竞争问题较为关注。此外,政策意图与地方执行之间的落差也长期困扰着企业。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企业最主要的关切已连续五年是“地方部门对行政或司法判决执行的不一致或不充分”。这些来自外资企业一线的反馈未必完全客观,但或许指出了制度软环境建设中的短板。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需在解决这些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率先突破,真正打造一个公平透明、规则一致且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这既是上海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承载着为国家深化改革探路的使命。

构建高效畅通的要素市场

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仅需要一流的营商环境,更需要高效畅通的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市场作为支撑。《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一文指出,我们将努力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

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特别在支持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化布局方面,效能仍显不足。世行数据显示,高达25%的中国企业视“融资渠道”为首要障碍。企业投资资金的91.3%依赖于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占比仅为7.7%,反映出金融体系在将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特别是为企业的海外并购、全球供应链构建等国际化战略提供长期、稳定、匹配的资金支持方面存在明显结构性错配。

当企业国际化主要依赖利润积累而非外部融资,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将受制约,这与上海强化“四大功能”的使命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必须提升金融服务适配性,破解企业“走出去”的金融瓶颈,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上海如何先行先试

第一,持续实现从“执行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在开放模式上实现动能突破。这一点要求我们秉持“敢闯敢试”的开放初心,继续摒弃“等靠要”的被动思维,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权。比如,上海可以建立公开透明的采购信息发布平台,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公平参与竞争。可以聚焦商事法律、公平竞争、绿色标准等领域,提出创新的制度,推动市场驱动、需求牵引的规则创新。将先行先试的经验真正淬炼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打造新的制度核心竞争力,形成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第二,以构建“离岸经济功能区”为战略支点,实现开放平台的能级突破。比如,可以在临港等区域打造一个真正对标CPTPP、DEPA等前沿规则、风险可控的“试验区”。在此区域内,开展离岸金融、数据跨境自由流动、国际职业资格互认等领域的“沙盒测试”,为国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新征程上,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亦前所未有。上海应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相关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建设者、引领者的姿态勇担战略使命,在改革开放的路径上持续攻坚,率先实现既是“开放高地”又是“制度高地”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先锋贡献。

来源:《解放日报》2025-10-24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