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的最优财政补贴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11-11-25

马怡玲 王效俐 郭倩 林若飞

《运筹与管理》2025年第34卷第3期30-36页

 

推荐理由

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家庭照料外的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但养老服务业因投资大、利润小、回收期长,民间资本参与意愿不足,导致服务供给显著短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政府虽不断加大养老服务财政投入,但资金缺口仍在扩大,且补贴存在“重供给侧、轻需求侧”“重机构、轻居家社区”的失衡问题,现有研究多侧重宏观定性建议,缺乏对补贴作用机制的理论解释和不同补贴模式的对比分析。本研究构建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系统探究有限财政资金下的最优补贴方案,既填补了现有研究在模型设计和定量分析上的空白,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马怡玲: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效俐: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组织理论与设计、 系统工程与城市管理、运营管理、服务供应链管理、公共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

郭倩: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林若飞: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

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政府补贴政策;动态博弈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加快,程度加深,政府加大了对养老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为了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财政资金,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消费,推进服务产业的发展,本文构建了包括政府、养老服务商和老年人在内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发现选择合适的补贴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的绩效目标,具体包括:(1)需求侧单侧补贴可以增加服务购买率,但无法影响服务质量,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服务商,其质量选择一致,都以最低的过程质量服务,不利于注重过程质量的居家服务商的发展。(2)供给侧单侧补贴无法直接影响服务购买率,但可以影响服务商的质量选择,政府可以针对三种服务模式设计不同的补贴金额。供给侧补贴下,存在资金阈值,超出阈值后的财政资金变成了无效补贴,产生资源浪费现象。(3)双侧补贴可以同时弥补需求侧补贴时无法影响服务质量的缺陷和供给侧补贴时资金浪费的缺陷。但在有限的财政资金下,双侧补贴也使得每一侧的补贴金额减小。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资金不足时,供给侧补贴是最优方案,其对政府绩效的影响远远高于需求侧补贴,尤其是居家服务模式下。随着资金的增加,充足的供给侧补贴保证了服务商以最高的质量标准服务,额外的资金应转向边际效益更高的需求侧补贴,双侧补贴成为最优方案,其他补贴方案与最优方案的效果差距随着资金的增加而增大。

以上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补贴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需要根据预算水平、服务模式、服务商的经营特征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当资金有限时,对于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的居家社区服务商,政府应通过给予供给侧单侧补贴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对于服务质量高、购买率低的服务商,例如部分区域过度投资机构的床位建设,此时需要将补贴从供给侧转为对老年人的直接补贴,增加市场的内需驱动力。因此,选择合适的补贴方案可以有效缓解服务市场中存在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同时考虑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研究补贴政策对非营利和营利两种不同性质服务商的影响。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