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庆熙大学留学心得
发布时间:05-11-12

 

我是经济与管理学院02级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很荣幸有机会参与了我校赴韩国庆熙大学交换学习项目。通过在海外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与交流,我体会了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价值观与追求,个人的收获和感想还是不少的。
我们学习的地方叫做“亚太国际研究院”,是一个独立的研究生院,主要研究国际商务、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拉美经济,并按3个专业(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Cooperation, Latin American Study)招生。在这个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Pan-Pacific Study,简称GSP,官方语言为英语,几乎所有教学活动都以英语开展。入学不必考试,只需达到规定的要求,尤其是英语,通过一轮严格的面试(由几大教授同时主持),再适当结合履历。GSP的学费是比较贵的,每学期折人民币大约3-4万,第一学期主要根据英语成绩提供奖学金,之后便是按照每个学期的综合成绩。学院里全职教授并不多,平均每个专业只有两名,很多课程是由访问(或兼职)教授开的。教授的素质都非常高,几乎都是本科毕业于汉城大学、去美国念的博士,英语很棒,授课轻松诙谐但要求严格(既要量又要质),对待学生真诚而友好。每个全职教授一个学期开2-3门课(春秋季不同),他们效率很高,也很负责。
在GSP学习,总的感觉就是压力大。通常每门课一周上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一般布置提前的阅读任务、Essay写作和几周一次的presentation(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韩国学生一般选上5-6门课,所以任务非常重,常常要熬夜,甚至通宵,平时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在GSP,硕士的学制为2年,每个学期都得选课,总共修满一定学分才可以毕业。论文不是必需的,但学生也可以选择写论文,折算成若干学分。GSP要求学生至少有两个月的实习(internship),而且鼓励学生到海外实习(至少补贴来回机票,但要求按时汇报和总结)。可能是由于韩国的研究生数量有限,一般GSP的学生自己找到的实习单位都是很不错的公司或政府机构。这里的学生还会选择一个学期的海外交换学习,到加拿大、比利时、墨西哥等国的大学,特别地,对于“拉美研究”专业的学生,交换学期是必须的。
在这里学习,上课的形式比较丰富: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或小组演讲(presentation)、Seminar(一组学生准备题目,一组学生准备课上回答)、参加正式的论坛或会议、每周一次的讲座(叫做Internationalization Workshop,邀请不同的专家,分不同的主题)。功课的形式也多样:essay(with questions for teacher),summary,为Seminar准备问题,准备答案,案例分析报告,准备presentation,学期论文。还有些同学会报名参加一些全国范围的论文竞赛。
总的来说,GSP的教育体制,给我的感觉是——形式上宽松,实质上紧张,将一大堆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压缩到4个学期;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合作;但同时,竞争激烈:本来就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奖学金数额较大,这里的学生竞争非常激烈,白热化的竞争使一些学生彼此冷漠、产生隔阂。
就整个庆熙大学而言,感觉是学习确实挺宽松的,学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团种类繁多、数目惊人,以音乐社团为主。一旦有活动,不惜血本的在校园各处张贴海报。每年的5月第二周,为纪念建校,整一周都是节日。校园里天天都有演出,很多地方都同时搭建有专业、豪华的舞台,学生、明星同台献演;每天从傍晚开始,沿主要道路搭满临时酒吧、大排挡,都是由学生自主经营。正如一些在韩国呆了好几年的中国留学生向我们介绍的,韩国的大学生(本科生)大多数都在“玩”。当然,在这样的玩的过程中,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不过,平时玩得太多了,到考试了就只能稿突击,接连的通宵达旦。
在韩国呆了4个月,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和风情也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认识。
韩国人待人热情友好,尤其是第一次见面特别客气。为人直率、大方,比较乐于助人。常常会好意邀请,但有时会随意变更事先的约定,对于一般的约定(而且韩国人迟到现象比较普遍,过去曾被称为Korean time)。喜欢聚会,喜欢聊天与交流思想,但很多时候会出现小群体。
很要面子,穿着和打扮讲究。女人从大学时代开始就常常化妆,男生也用香水及其他化妆品。人们很舍得在外形上花钱,从头发到身体到衣服,因此而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竞争激励,反映在方方面面。学习、找工作、工作中。听一些朋友介绍,韩国人在工作中的竞争非常激烈,压力很大。每天早出晚归,常常加班,多数公司仍在实行6天工作日。在身边,我们也发现,仅学校旁边一个小小的城镇,饭馆不计其数,很多是门可罗雀。确实,自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和压力必将无处不在。
韩国人缓解压力的方式,我感觉,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参加教会;二是喝酒。韩国的教会星罗棋布,教徒比例是全世界非西方国家中最高的。韩国朋友介绍说,这些年,教会本身也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另外一种方式便是去酒吧喝酒。开心时、痛苦时、无事时,韩国人都会叫上一些朋友,喝上几轮,一轮换一个酒吧。不管是叙旧、缓解压力、分享快乐或是纪念离别,不醉不休。喝完酒后,很多人还会去练歌房(卡拉OK厅)继续他们的party,直到天亮。
单一民族,人口又少,确实向心力非常强。牵涉到国家、民族问题等大是大非,高度团结一致。我也亲眼目睹了在汉城市厅附近祭奠在伊被害人质的游行(不过,防护体系准备得非常到位)。人们的很多偏好与倾向是趋同的,这一点,可以从时装风格、食物品种体会。韩国人是打心底里喜欢集群和聚会的,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他们的工会运动和示威游行上看出来,而且可以从他们平时的一些小的聚会上感受出来。
对女性歧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同时,女知识分子的比例逐渐提高。
事实上,韩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其实不如中国,包括对外国资本、产品、品牌甚至文化的开放。相比较而言,他们反而显得更保守、更传统。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所反思。开放固然有助于发展,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未必都是好的。而且,有一点,他们也模仿西方,但同时强调和提倡创造,哪怕只是一点点,至少可以感觉出来。而我们则更多呈现出粗糙的模仿。
由于时间和经历有限,我对韩国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一点点个人感受,毕竟只是管中窥豹。除此以为,我对韩国年轻一代的想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年轻人的全球化意识很强。他们一般都留学过,而且到过不少国家,喜欢去感知不同国家并结交朋友。他们学语言的热情高涨,尤其是英语、日语、中文,语言学校非常多。可能是由于本身国土小、人口少,也令他们感受到危机感,于是迫切渴望向外发展。韩国经济也正是突出的外向型。而年轻人更是希望紧紧拥抱全球化,抓住下一轮发展的契机,尤其是中国的发展以及整个东亚的互补与整合。学习多门外语、留学,都是这一想法的直接表达。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想学中文,想到中国看看、读书或寻找发展机会。据介绍,韩国人学中文的比例,是世界上非华语国家中比例最高的。他们对中国的映像普遍很好,从教授到学生到普通百姓。以前,很多访问中国的韩国人都是去的北京或长白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上海,也感慨于上海的发展。当然,不少人也注意到了中国以及到中国发展业务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诚信问题。
年轻人还是很有想法的,虽然本科的时候玩得比较多,但毕业后都希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包括语言,提高自己。很多人选择出国,甚至在国内读书、工作很多年之后。他们有坚定的理想和长期的计划。他们的成就感很强,所以,一般做事非常执着,不轻言放弃,很多时候常常牺牲健康和感情。在取得成就后,他们也很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敬。
以上便是我的留学感受。也许,由于我本身就是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的,我的感受更多的是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虽然,我发现,我们身边多数韩国人论智力、能力和效率都不如我们几个,而且我也知道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的综合素质是亚洲人中最高的,但是,人家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消化吸收的地方,我们也只有虚心的学习他人的长处和经验,才能充分发挥出我们的潜能。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