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果硕 生机盎然
发布时间:12-05-13
1984年同济大学成立经济管理学院(简称经管学院),1998年商学院并入后改名为现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值此建院30周年之际,我作为参与和见证学院筹建与发展的一名老教师,衷心祝贺经管学院在上级部门和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祝贺全院离退休的和在岗的所有教职员工为学院的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也想回顾一下经管学院的发展历史、学科优势和传统,与大家共勉。祝愿经管学科教育事业的未来更加绚丽多彩,在新的改革开放时期与时俱进,并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经管学院根基深
经管学院就像一颗大树,如今已枝叶茂盛、硕果累累。水有源、树有根,同济大学开创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管学院是在这个基础上成立的,有其漫长的历史积淀,这与其他高校同类学院不同。经管学院的根有两段,一是它的前身管理工程系,二是管理工程系的前身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简称工经专业)。
工经专业是1956年在学校的领导下,由翟立林先生领衔组织筹建的,也是全国工科类高等院校中率先创办的经济管理专业。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前苏援建的156工业项目成为全国基本建设的主战场,有苏方派专家帮助建设,国家急需培养自己的工程技术和建设管理人才,以满足建设需要和建成后的生产管理。从近来媒体透露的中苏关系档案解密中,可以看到当时中苏分歧、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已经开始恶化,直至后来苏方撤走专家,对我国施加压力等内容。因此,当时创办工经专业的举措,从现实角度看是经济建设需要,也是出于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而从长远看则是国家高层领导的一种战略构想,我想这应该就是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也是国家赋予同济大学的一项战略使命。
这个重要战略使命之所以落在同济人的肩上,是因为同济大学有这方面的学科优势。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学科布局和高等院校体系调整。1952年,同济大学由原先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学科门类单一的土木建筑类工科大学,专业设置主要满足建设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发展模式。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高等教育也采用了苏联模式。这与西方英美等国家有很大的差别。建国初期,国家教育部曾邀请一批苏联专家担任我国高校的校长顾问,如萨多维奇(清华校长顾问)、维托希金(同济校长顾问)等。同济大学先后也曾有是十一位苏方专家到访。他们为同济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工经专业的筹办提供了大量帮助。首先,他们带来许多教学文件,包括专业计划、每一门课的大纲以及实习文件等;其次是帮助我们建立教研室。1955年,我校施工教研室成立,以后又扩大为三个教研室,即建筑施工组织与计划、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机械三个教研室,并将分散的教师按教研室组织起来。此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建筑工业经济教研室,承担建筑工业经济与组织专业的筹备工作。
工经专业从1956到1965共培养10届学生。这个阶段的专业教育实践,用今天的眼光看,所产生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批从事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为后来经济管理学院的建立储备了人才,尽管人数不多却是经管学院的第一批梯队。二是积累了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当时翟立林教授提出的“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经济工程师”这一办学方向,以及其一整套的课程设置,对工程类专业教育有普遍意义,可以说是创立了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后许多技术专业也都增加了经济与管理类基础课程。因为有了这段历史积淀,使经管学院在创立初期就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茁壮生长硕果丰
文革后的1978年,李国豪校长指示翟立林教授恢复管理专业办学。当时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恢复管理专业已不是老工经专业的重复。在翟立林教授的主持下,沈荣芳和我,还有一些其他教师经过反复讨论,确定成立一个管理工程系,下设建筑管理工程和工业管理工程两个专业(简称建管和工管)。这个系就是经管学院的前身。沈荣芳教授是研究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我们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经验,把新系定名为管理工程。因为管理本身就是系统活动,管理工程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包括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科学成就,在建筑管理领域和工业管理领域的综合应用。可见这个系的学科框架内涵是很大的,为后续建立经管学院设计了发展空间。
因为有历史积淀,管理工程系在学科建设和科研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活力,获得重要发展。在系统学习研究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管理工程系很快编写出版了一批专著和教材,如《工程经济学》、《决策论》、《高级运筹学》、《网络计划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学》、《工程项目管理学》等,在全国高校范围引起较大的反响。这些成果可以说是经管学院前期孕育发展的成果。
1984年我已在校部接任校长职务,翟立林和沈荣芳教授向我提出成立学院,最终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当时学校的总体发展很快,已经有24个系和校部机关的若干处室,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也需要进行组织体制变革。因此,学校是支持建立经济管理学院的。后来,其他学科也纷纷仿效建立起学院,使原先的校-系两级管理变成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从“管理工程系”到“经管学院”,这不只是组织名称和管理层级的改变,也体现了经管学科专业教育内含的发展。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创办工经专业使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从无到有,那么经济管理学院的建立则使其经历了由小变大的过程。
经管学院的建立,也是同济大学实施从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工科大学向多学科建构的综合性大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由于当时的基本师资队伍仍然只是第一批梯队和新留任的一些年轻教师,总体规模并不大。但是学院形成的专业学科设置,已经具备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信息两个系,系下有建筑管理工程、工业管理工程、经济信息管理、投资经济管理等专业。此外还成立了建设部-同济大学建设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管理实验室等。
学院成立以后,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在首任院长沈荣芳教授及之后的各任院长、党政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内在潜质的发力,二是学校综合优势的给力,三是外部环境的推力。
我说内在潜质,是指经管学院的师资。经管学院的第一批师资梯队来自工经专业和管理工程系来,素质过硬。早在恢复管理专业办学时期,许多教师就被派往国外或香港进修学习,学成后如期回国。当时没有机会出国学习的同志,也通过国内各种进修渠道和教学科研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他们成为各个专业学科建设的骨干或领军人物。可以说,经管学院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批老师创造的。
同济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是土木建筑工程,而经管学院的根也在此。社会上凡认可同济土木建筑工程的,也都认可同济的经济管理学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改革开放后建筑业率先成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建筑业的发展开始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走市场化的道路。当时,国家建设部在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内设立“建设部-同济大学建设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原国家计委施工局张哲民局长通过华东片的建筑企业筹资建造了运筹楼,并由建设部戴念慈部长亲自挂牌启动。当年培训中心为建筑业企业进行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即一长三总师)培训数百人,此外还为建筑企业培养中青年后备干部数百人。这些受训的企业干部,许多人成为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建设部还把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管理人员培训,包括城市给水班、住房开发班等放在同济。这些都与同济的综合优势,以及社会对同济的认可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对于推动学院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兄弟院校之间展开学科竞争促进了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996年的并校,1998年的并院,以及引进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措施,使同济的教育资源和人才都得到最优化配置。今天,经济与管理学院无论是学科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办学层次,都较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从发展的程度看,经管学院有几个方面很令我振奋:一是国际合作扩展了,二是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了,三是学科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了,四是社会影响和贡献更大了。因此,今天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又是我们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还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其实,经管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可能年轻的同志不是很了解,这也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当时苏联专家维托希金等来校,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帮我们做的工作有两方面:一是把各教研室主任招为他的副博士研究生,进行示范性培养;二是开设“研究生班”。由于当时我国尚未形成研究生学位制度,不授予学位故称研究生班。教育部曾把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顾问的苏联专家萨多维奇教授在清华招的七个研究生转到同济大学来,同济大学也招了六个,组成了两个研究生班。在科研方面,维托希金等专家,曾帮我们组织有11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参加的科学研究讨论会,并收集他们的优秀论文。该研讨会还邀请了上海市的各企业单位前来参加。当时全国各地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甚至大专和中专都派进修教师来同济学习,前后总共有三批,最多时达到三四百人,这就是当初培养研究生的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需要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储备高层次人才。我国最初的博士生导师是由国务院下设的学位委员会负责审批。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主管这项工作,他组织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八九个人,成立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领导小组。我代表同济大学参加,并被较早地批准成为博导。后来,国家审批权下放,博士点仍由国务院审批,但是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审批权可授予有条件的学校自主审批。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的第一个博士点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一级学科,于1986年申报批准。
永葆生机再攀登
经管学院在同济大学发展经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和实施从单一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发展战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管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所培养的优秀人才遍布海内外,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以同济经管人而自豪,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是几代同济人共同努力的丰硕成果。它的成立和发展饱含前辈教师和今天的年轻一代的智慧和心血,相信六十年的历史积淀能够带引经管学院走向更为美好的明天。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第一批梯队的教师们,他们为经管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们应该铭记并发扬他们的优良学术传统和严谨治学风范,继续攀登新的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高峰。
十八大三中全会已经为实现中国梦,制定了新的改革目标和路线图。我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管理学院将会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全新的经管学科升级版。再次祝愿经济与管理学院永远生机盎然、永远长青!
 
 
本文由江景波口述、刘晗记录整理、林知炎整理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