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谦逊的创业者 实干的梦想家
发布时间:06-02-15

 

人物名片:
陈劲松,同济大学经管校友会副会长。1981-1988年在同济大学求学,并获得建筑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管理硕士学位。1988-1993年先后在北京、香港从事房地产项目管理工作。1993年成为世联地产重要创始人。现任深圳世联行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聊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同济求学的经历,陈劲松并不讳言:“那时的我们身处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初,也是中国思想解放之时。那时的中国站在一个历史转折点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紧随其后的,是三十年的经济飞速增长和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八十年代初求学同济,到毕业后在京港两地工作,再到1993年与妻子共同注册创立世联地产,直至2009年世联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陈劲松事业和人生的轨迹正是与时代的大潮亦步亦趋。因此在采访之初,他就引用雷军的话自我调侃道:“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与新闻媒体和微博上那个喜欢高调发表个人见解的行业领袖相比,坐在办公桌前的陈劲松依旧善谈、不过言语间透露着谦逊务实的态度。雷军的譬喻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但也只有找对风口,猪才能飞起来。创业者往往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如何找到能够让猪飞起来的风口。说到这里,侃侃而谈的陈劲松神情变得愈发认真起来:“我觉得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机会。假设排队过关,成队成队的人排在你前面,但是这时旁边新开了一个窗口,排在前面的人一定不愿意动。而这时,原先排在后面的人的机会就来了。所以不必恐惧你是排在队伍后面的,时代不断在变,新的窗口会不断打开。尤其是中国房地产服务业,它未来可能会诞生市值上千亿的公司。”
看“大势”的眼光
现在回头看,陈劲松坦承,这种“找风口”的能力和顺势而为的眼光都源于那段在同济、尤其是经管学院读书的时光。1981年,哈尔滨人陈劲松考取上海同济大学。那一年,他坐火车去上海念书。在50多个小时的旅程中,陈劲松认识了另外三个和他一样考取了同济的同学。三天两夜的火车上大家谈天说地,陈劲松发现自己是四个人中“最差的”那一个:“第一,四个人中我的高考分数是最低的;第二我打牌打不过另外三个;然后四个人中,有一个同学小提琴拉得很好,而我不会拉小提琴;最后我还是个子最矮的。”这件小事让陈劲松至今记忆犹新,从那一刻起他将自己定位为同济“最普通”的一个学生。
“那么,一个最普通的人能不能干成什么事呢?”这是陈劲松留给自己的一个命题。
五年以后,陈劲松在同济取得建筑工程学士学位。然而他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领域:“因为我不喜欢画图、不喜欢算力学。”于是他又考取了经管学院的研究生,继续在同济攻读工程管理专业,师从何秀杰教授。而对陈劲松来说,进入经管学院就相当于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上世纪80年代是全国思想界和学术界非常活跃的时期,处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上海的同济大学亦不例外。在经管学院,有几位老师上的课令陈劲松印象深刻。那时,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的创办人、名誉院长翟立林教授年事已高,但依然坚持定期与研究生班的的同学座谈。翟先生虽然工科出身,但本人博学多才。他思路开阔,敦促同学们通过广泛阅读去关注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向,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时至今日,陈劲松仍清晰地记得,翟先生当年推荐他们阅读的《走向未来》丛书,以及同学之间对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热烈讨论,给他带来的思想触动:“那时在翟先生的讨论课上,我们结合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经常讨论一些宏观、重大的问题。比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不是有交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不是有交集,等等。”而黄渝祥教授上的《西方经济学》,则奠定了其在经济学方面的基础:“这些基础概念是我今天仍然受益的。”导师何秀杰则主讲建筑管理、工程组织,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眼界在飞黄腾达中的地位永远高过努力。在经管学院求学的时光使陈劲松打开了眼界和思维,并学会以更高的格局看问题、进行宏观层面的思考。从同济毕业以后,陈劲松放弃了回哈尔滨建工学院当老师的机会。“最普通的人能干什么事呢?把握国家的大势和走向,投身市场经济。同济求学和之后的工作都让我获得眼界,突然发现,中国房地产服务业稀缺。那么我们就来了。把握大势的能力与判断,这些都得益于我在同济的学习与思考。”
 
实干的梦想家
成就梦想不仅需要顺势而为的决断,还需要强有力的执行。从同济毕业以后,陈劲松进入北京的中国建筑总公司工作,随后又被派往香港。而他对香港最初的印象来自导师何秀杰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做访问学者归来的何老师被学生们问及对香港的印象,只说了一件小事。一次由校方组织的聚会活动中,香港的同学们玩“贴鼻子”游戏。被蒙住眼睛的同学没有方向感,要把鼻子贴到白墙上了。于是其他的学生就在他要贴上去之前,抢先一步,把白纸垫在墙上,以免他弄脏白墙。何老师讲到的这个细节一直被陈劲松记着:“这个不是教的,是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经久不断地去执行,去做。”
在香港的这段工作经历对陈劲松至关重要。彼时的他尽管是科班出身,但对房地产这个行业仍是一片茫然:“事实上国内的房地产在八几年的时候只是引进了一些概念,比如按揭、抵押贷款,这些全都是从香港过来的。国内房地产的制度是成批量地引进了香港的批租制。”而那时身在香港的陈劲松便得以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的运作,并参与到从买地到卖楼等一系列的过程当中来。
9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国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日益壮大。日益火爆的房地产市场衍生出另一个相关行业——房地产评估。说起创业,陈劲松坦言是太太佟捷先有了创办一家评估公司的念头。当时由于政策原因,他们选择在香港注册了世联。“起初我们就是一家房地产评估公司,之后也开始做代理服务和顾问服务。我们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也是从小变大。”1993年世联成立,由太太佟捷全职负责公司的运营,陈劲松仍留在香港工作。这一年正值房地产市场政策“刹车”,深圳地产市场开始萧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佟捷选择主攻其所擅长的评估业务。
而世联更大的发展在于一年以后陈劲松的正式加盟。“世联已经发展到50多个人了,太太已经忙不过来。我回来顺理成章。”陈劲松如是说。“1994年,赶上朱镕基的宏观调控,深圳的房子卖不动了。”但是陈劲松并没有被市场的颓势吓倒,反而信心满满:“普通人的机会,就在于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困难了,你有没有办法?你有办法,你就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每一次市场的调整,从来都可能是世联逆流而上的好机会。”
加入世联的陈劲松与妻子携手进行业务扩张,他们首先选择的是代理业务。当时,夫妇俩把深圳为数极少的新楼盘罗列了一遍又一遍——哪些好卖、哪些不好卖,并最终挑选了一处不好卖的作为突破口。经过不懈努力,世联接下该处楼盘,不过条件颇为苛刻:在销售前对方不支付任何费用;若销售不掉,世联也不能收任何费用。陈劲松夫妇通过定位目标客户和市场细分原则,将楼盘卖给当时销路不错的移动通讯产品供应商,销售成绩喜人。这样,世联在淡市中创造了3000万的销售业绩。
而真正让世联稳固市场地位的,是深圳宝安广场的一处项目。宝安广场于1996年完工,是中国宝安集团的一栋写字楼,当时已经装修过半但是一套房子都没卖出去,几乎成了烂尾楼。即使这样,世联仍让其在三个月后实现了销售。
 
以团队为强大
一个普通人想要实现梦想,仅靠个人力量太有限了。但是在陈劲松看来,如果能够将一群普通人联合起来就能做大事了。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它能否走得长久往往取决于团队中几个核心人物的凝聚力。公司初创之时,一切都是悬念和未知,而梦想看起来那么的遥不可及。“团队中有人会怀疑,也有人会给自己留后路。而我的任务就是帮大家树立共同的目标和理念,保证我们的团队心不散。这个不是说教出来的,是互动出来的。”陈劲松很精于自我分析,他条分缕析地列出团队的长处和局限,给大家指出我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被问及其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他坦言自己是比较踏实的那一个,会提出一个所有人都够得到的目标,然后带着大家一步一步去实现。
也许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来说,都注定需要一个足够长期的梦想,才能坚韧不拔地走下去。陈劲松觉得自己能够走到今天,其中也有同济的影响:“我觉得同济的学生不会好高骛远。离得很远,你会这么走,但是其他人就走不了了;如果你提出的目标,大家觉得,努努力就能达到,那就一路不断地提目标,一路不断地给自己树立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现在我们一步一步真的做到了、达到了。”世联的核心团队一直在一起,直到2009年登陆A股成功上市。“我们五个人在一块就能够做成这件事,那么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不是更厉害了吗?今天的世联发展至2万员工,我们不要天才,最踏实的普通人就足够了。”
经过21年的发展,世联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房地产服务提供商。陈劲松庆幸自己拥有业界最务实精干的团队:“你本身有多好不是由你自己决定,而是由你身边的人来决定。”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对于外界的感知力与适应度极强,他们总是能从市场和客户那里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再通力合作,创造出令人艳羡的佳绩。
“我的经验是可以学的,很多人的经验是不可学的。”陈劲松这样总结自己走过的路。当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人时,他不但向别人学习成功,更注重借鉴失败:“你不比别人聪明,所以别人走不通的路你就不用再走了。别人投资房地产失败,那我也会失败,必然失败,那我就不那样走了——我特别善于总结别人失败的经验、置别人成功的经验于不顾。”
 
竞逐房地产服务业的“下半场”
在陈劲松办公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两幅颜色对称的现代艺术作品。它们以单色调、异常密集集中的方式分别呈现现代建筑设计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给人疯狂蔓延而空间逼仄的感觉。陈劲松笑言,他的壁画体现的正是当代中国房地产业“上半场”的发展现状。
不过,他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结束价格和总量增速单边上扬的时代,而进入形势更为复杂的“下半场”。随着中国城市化增速放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房地产业正在迎来以消费者为主体的“范式转换”:“每一户中国家庭置业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模一样的房子,也没有同样的家庭。这意味着在表面上苍白和单一的房价背后是丰富而多彩的生活:不同的装修风格、不同的空间使用、不同的财务安排。这使得我们进入了‘品种经济’的时代:品种越多、选择越多,消费者越喜欢,对消费者越有意义,支付的溢价越高。”因此,营销代理必须为广大的置业者解决实质性问题才能为开发企业服务:“代理商要和终端的置业者产生价值、承诺、粘性和信赖关系才能为开发商带来集客力、众包和销售的确定性。“这与王石此前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结束,白银时代到来“的说法不谋而合。他的所谓”白银时代“,意味着房地产业先前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不复存在,白银时代的房地产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也就意味着在“白银时代”,房地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黄金时代的结束,是说我们的上半场结束了。但是服务商的空间很大,比如二手楼市场、房地产租赁市场、房地产的按揭,等等。这种情况下,白银时代就是中国房地产服务行业的整个生态重构。”
毫无疑问,世联行已经为“白银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2014年,世联地产正式更为名为“世联行”,更加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我们非开发商,无地亦无产,去‘地产’是回归自我;行者,道也。按中国管理,交易机构简称‘行’,我们也致力于促成交易。”21年来,从最初的估价服务,到营销代理、咨询顾问,再到资产管理、金融服务,世联行应客户之需不断定义自我,现已成为房地产类综合服务提供商。
“未来中国一定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空间最大的市场,一定会诞生一个全球最大的房地产服务业的公司,可是这个最大的公司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从开始创业,再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陈劲松坦言今天的一切是他当初无法想象的:“那时在香港工作时,我觉得香港的房价太贵了,一辈子也买不起。”但是怀揣创业梦想的陈劲松并没有被目力所及的现实所束缚,而是以谦逊务实的态度朝自己设定的目标逐步靠近。谈到不可知的未来,他的语气里透露出一个善于审时度势者的精明与诚恳:“未来不是按照现有的逻辑在进行,是按照时代的逻辑在进行。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作者 刘晗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