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搞清楚科创中心“不是什么”
发布时间:09-30-15

解放日报 解放网讯(记者 徐瑞哲)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似乎是个清晰的概念,但它在所有科创中心建设者的心中真的那么清晰吗?

在2015浦江创新论坛倒计时一个月之际,作为浦江论坛专题论坛主讲嘉宾之一,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诸大建教授接受了独家专访,厘清科创中心是什么、为何建、怎么建等问题。   

【创新型城市不是科创中心城市】

从劳动力驱动、资本驱动、创新驱动到更进阶的生活质量驱动,城市发展的驱动方式正在经历一番轮转。国内不少城市都在朝着创新驱动转型,要素投入产出的效率有望获得成倍提高。

然而,在诸大建看来,创新型城市并不等同于科技创新中心——前者是对内部、对自身而言,而后者则必然对外部具有溢出效应。他认为,考量科创中心城市,不仅要考量其本身的科技产出,还要考量其外溢输出量,是否高于其他城市的均值,或在本区域内占有较大比重。“科创中心是冒尖的,是创新型城市中的尖子,关键在于对外部有影响。”   

【科创中心区域未必只是一个中心】

作为区域经济专家,诸大建认为全球科创中心在区域内也不一定是单中心的。最为典型的美国东北部海岸“波士华”区域,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一线,构成了体量庞大的全球城市群,“可以说,同一个大都市带,也可以有不止一个科创中心。”又如美国西海岸,以硅谷为纽带的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都属于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点。

在此意义上,具有全球影响的科创中心既拥有首位城市、龙头城市,又以区域腹地为支撑,不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独占性地拥有完整供应链和价值链。因此,上海所在的长三角都市区域,也是一个大范围的创新都市群落。

同时,诸大建表示,上海作为科创中心城市,应当影响两个扇面——对内是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对外则是形成国际影响,与各大科创中心互动往来。   

【要创新但不要跟随式的低水平创新】

“创新至少有3类。”诸大建认为,上海缺的不是跟随式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只是沿着原来的方向做出改良改进,并非颠覆性的变革乃至革命。上海作为科创中心的创新,应当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引领式创新。其中,最缺的是两类。

其一,源头推动型的创新。上海高校院所云集,但高校院所多了不等于就是科创中心了。“创新其实是一个经济概念,只有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了,才能被定义为真正的创新。”对高等院校而言,如果研究是将金钱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创新就是将知识转化为金钱的过程。

其二,上海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还不足。他举例说,目前西欧一些老牌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提出了“创新2.0”的新理念,建立起“Living Lab”,也就是以用户为导向的创新实验室,将公众需求接入创新研发,甚至让公众参与创新过程。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对以往过于学术化创新的一种改变和转向,属于生活化、开放性的创新实验。   

【要人才就要雨林般包容的环境吸引人才】

科创中心建设无疑需要人才——是广大大学毕业生,还是企业人员,或是科研人员?在诸大建眼中,最需要的是在商业和学术之间有点跨界纵横的人才。“我们有没有懂企业的科学家,有没有懂科学的企业家呢?”他表示,科学家精神其实不是写写论文、发发论文,而企业家精神也绝不是搞搞流水生产、批量生产。

人才与环境密不可分。诸大建指出,目前一些观点往往对科创中心的单一因素进行单独讨论,比如人才决定、资本决定、政策决定等。而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简单因果关系,科创中心必定是多因集群、自然而然形成的。“过去是‘People Follow Business’,而今则是‘Business Follow People’。”而决定人才集聚的环境因素应该是多元混合的。

诸大建以“雨林”来比方吸引人才的环境:雨林就是深山老林一般,包容性极强,它可能杂七杂八,却十分丰沛充盈,即使小草的草根也能吸收到各种各样的养料,甚至完成野蛮生长的过程。区别于稻田式的家养环境,雨林般的包容就是诞生硅谷的环境。这对中规中矩、讲究管制的上海来说是重要的挑战。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kejiao/bwyc/201509/t20150929_1850494.html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