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名望:适应新常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06-06-16

近日,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了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战略。作为一个经济学者,重点关注了“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相关论述。想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脉络,谈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点看法。

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必然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梳理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发现无论是18世纪的英国崛起、19世纪初的美国速度,还是二战后的日本奇迹和亚洲四小龙,都走出了从经济快速增长到经济放缓、甚至停滞的规律性轨迹。因此,经济增长本身有其内在规律。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侧重需求侧管理,立足于凯恩斯主义,采用的是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投资看,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在快速衰减。就出口看,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持续波动,西方发达国家需求疲软,而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崛起对世界市场的侵蚀,中国的出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次,要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十分贫穷,不顾一切地拉动经济增长,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就成为当时的首要选择。在此背景下,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本战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核心目标是追求GDP,而环境恶化、资源耗竭、城乡鸿沟、收入差距等问题都没有充分考虑,走的是一条“重效率,轻公平;重投资,轻消费;重产出,轻投入”的经济发展道路。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时,中国既具备了经济转型的条件,也到了必须转型的迫切时刻。

经济转型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应该说,中国正在经历艰难的转型,其目标是从单纯地追求GDP转变为三维目标: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和社会公平。在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框架下,接受经济增长放缓,放弃“唯GDP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但这不表示中国经济走向衰退,而是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坚持这个转型,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走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道路,也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最后,要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依旧存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原动力,从根本上说,来自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改革。就目前看,制度改革和资源配置并没有彻底完成,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并没有彻底消失。本届政府致力于推动顶层设计和制度改革,并提出供给侧改革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将进一步激活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时,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在此背景和条件下,主动而自信地进行深化改革,特别是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变被动为主动,更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教授)

转自微信订阅号“同济公管”: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DIzMTU3MQ==&mid=2650776895&idx=1&sn=931a71de4532ddfad3aed98b9eb8ed39&scene=1&srcid=0605wYNOE5MAHKn1IG2pXRJk#wechat_redirect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