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制造业外迁倒逼城市经济转型
发布时间:07-15-16

20160715144341

继华为将部分研发制造业务外迁到东莞后,中兴公司也准备将手机生产装配业务转移至位于粤东的河源市。这种制造业撤离大城市的现象表面上看与高房价有关,实质上反映的是大城市产业空心化的客观发展趋势。对深圳来说,适应这种趋势要求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

大城市产业空心化是客观趋势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源于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同一产业在空间集聚可以共享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由此推动城市的生长与发展。但是,城市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后,集聚效应难免会逆转为拥挤效应。这不仅会增加基本服务和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大城市病”,随之增加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等均会削弱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阻碍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在充分发挥大城市孕育新知识、提供公共服务和创新环境、推动产业走向成熟等功能的同时,引导、支持制造业企业和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分流,共同打造产业互补、空间利用效率高的区域经济体或城市群。

可见,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由制造业集聚再到产业空心化的过程。例如,纽约在城市发展与转型中,就表现为由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端知识型服务业的演变轨迹。19世纪末纽约成为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的服装生产南迁到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北卡罗来纳。1966—1991年间,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员工都减少了60%以上。同时,纽约通过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的双向作用,促使以金融业为中心的服务业发展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成为世界美元交易的清算中心,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由1970年的76%提升到2000年的90%,从而实现了城市的转型与复兴。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也进行了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纺织工业从业人数从1988年的55万人调整到2004年的2.4万人。这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对上海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综合性工业基地转变,从“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没有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难以想象的。

不同规模城市适合发展不同类型产业

世界银行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从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吸收更多劳动力、减少环境负外部性等情况看,大城市适合发展服务业、非标准化制造业和研发活动,为创新、发明、培育新公司提供有利环境,从而将成熟的产业“驱逐”出去。中等城市适合发展成熟产业而非新兴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小城市适合发展大型制造业,接收和重新安置大城市“驱逐”出来的产业。这是因为制造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业,占用的专业生产设施和空间较多,吸收的劳动力有限,对环境带来的负外部性比较大。即使投入大量资金去改善和保护环境,也不一定能避免破坏环境的风险。而为数众多的小型制造业和服务性企业,不仅因其服务面相对狭窄,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需要更多来自城市内部的信息、技术和居民的支持,而且对于促进技术创新、繁荣市场、增加就业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厂房或工业基地安置在中小城市或大城市城郊,通过产业内部的交换实现技术和设备的补给,更有利于节省土地租金和拥挤成本。对大城市来说,用有限的空间集聚更多的人才,有利于产生新知识、新思想,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成长,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在过去30多年中,深圳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迅速崛起,发展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实际管辖人口1300多万、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的现代化大都市。其间,深圳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传统工业为主的转变。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扶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增速维持在30%以上。三是自2000年以来,确立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继续加快发展生物、新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性支柱产业。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到8710亿元,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实施“总部+战略基地”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展开,深圳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朝着多元化、高级化演进。目前,深圳已基本建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不仅弥补了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源的不足,也汇聚了各地优秀的人才和智慧,提高了深圳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深圳的未来取决于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及其人才队伍的壮大、第二产业对外依存度的降低、抵御外来风险能力的增强。这就决定了深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从这一角度看,深圳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华为、中兴等公司制造部门的外迁,而是其总部和研发部门的撤离及其对创新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支持部分制造业迁移到周边产业基地,实施“总部+战略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总部集群与产业基地的区域合作和价值链关系,才是深圳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自今日头条:https://toutiao.com/i6306597640171684354/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