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碳排放中的一个悖论及化解方案
发布时间:01-14-17

今年是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峰值的非常关键的一年。我想从研究者的角度谈一些关键问题,谈一个悖论以及化解这个悖论的三点思考。过去几十年,中国单位GDP的能耗以及对应的碳强度一直在下降,这个下降跟我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进、能源替换相关。我们总的能耗和碳排放一直往上走,单位GDP的能耗和单位碳能耗的下降,并没有带来碳排放总量的稳定。例如,大家都会认为大排量汽车变成小排量汽车是低碳的进步,这的确没错,但这是在微观层面,从100公里烧10升油变成烧5升油,肯定进步了。但我们马上想到更多的人拥有小排量的汽车,总能耗和排放就增加了。所以有人提出来“劳斯莱斯”效应,如果用大排量,但控制数量,可能总体上不比小排量更多的拥有者排放更多。所以光强度改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总量,而且思路必须从红线总量倒逼强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问题,关于大小排量控制的政策仍存在着争论。

此外,仅小汽车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这要讲到“反弹效应”。比如,单位建筑的能耗、碳排放都变成绿色建筑了,但体量扩大了以后,整个建筑消耗的能源是增加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现象,尽管回到家每个电器都是节电的,但电器增加以后,用电总量是上升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如何来化解?第一个解决方案,要从技术性的低碳创新变成社会性的低碳创新例如,大家最近听到很多分享经济,比如说汽车的分享,国外比较典型的是Uber,它的思考是能不能把存量的汽车更多次周转为大家分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就是分享经济。分享经济就是存量闲置资源的使用,这是消费模式制度安排的改进,也能化解刚才的悖论。在我们身边也出现了这样一种创新,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出现了摩拜单车,减少自行车的购买量,解决你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很好奇,滴滴打车一度也打出分享经济口号,但它的分享做得不够到位。滴滴打车本来是盘活存量的小汽车,让闲置的小汽车提供出行服务,但现在变成专职汽车,扩大了一大批北上广深的汽车购买和消费。

第二个解决方案,讨论城市的组团过去30年城市的发展,基本上把城市的功能分开,居住搞一个几十万人居住的大盘,然后不考虑在哪里就业,不考虑公建配套,如何沟通呢?就用机动车的出行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又用绿色的名义,提倡少开一天车,这样的绿色是不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低碳是城市组团的紧凑化和功能混合,如果我们有十几万人,将居住、工作、休闲一个个组团,当中有一个地铁、高铁作为枢纽沟通起来。怎么样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打造一个功能共享的城市,现在国际上叫作分享城市,这个思路对我们低碳跨越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城市化,以2030年这个点倒逼,跟我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现判断有关系,我们还有将近20个点的城市化,建什么城市?建紧凑、功能混合的城市才是低碳的城市。

第三个解决方案更有挑战性。2030年到峰值是什么含义?碳排放一方面取决于人数,一方面取决于个人均GDP。2030年以前,中国碳排放仍将持续增加,GDP的扩张大于能源效率改进和能源替代,从低碳研究的角度,经济增长8个点是不现实的。今年上半年碳强度提高改进6个点左右,这已经是世界上非常高的,国际上碳改进是1到2个点,他的经济增长是2到3个点。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到2030年碳峰值的时候,经济新常态对速度的关注要进一步往这方面演进。

转自中国贸易报:https://www.chinatradenews.com.cn/shuzibao/html/2017-01/10/content_74950.htm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