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
发布时间:03-03-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以下简称《意见》),深刻阐明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细则。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十分紧迫,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

2.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按照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强化价值导向引领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抓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依托“五四”“七一”“十一”、校庆等重要节点,针对不同师生群体,成体系、有重点地开展“信仰的力量”“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基层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团支书培训、百名优秀大学生培养三大育人工程为载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依托相关学院,打造“中国与世界”系列通识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牵头校领导:马锦明、徐建平;落实单位:宣传部、教务处、学/研工部、校团委)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师生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师生行为规范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组织先进模范校园巡讲,开展“感动同济”人物、优秀思政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学术先锋、大学生年度人物、优良学风班等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评选表彰;举行“同舟领航,追求卓越”优秀大学生报告会、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会,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强化校史校训校歌、同济历史故事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师生广泛参与的公益活动平台,强化社区育人功能,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搭建“大学问·济天下”交流平台,邀请名师、党政干部、杰出校友、优秀学长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切身经历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牵头校领导:马锦明、徐建平;落实单位:宣传部、人事处、学/研工部、研究生院、校团委、档案馆)

5.加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力度。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通过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做好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继续推进“文化导向”“文化环境”“文化载体”“文化影响”四大平台建设,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每个师生心中,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发挥好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和“闻学堂”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作用,组织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重要典籍。系统规划和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继续办好“礼敬中华·名家讲坛”等活动。在相关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推出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主题教育。做好《同舟共济》、《江姐》等剧目的创作和排演工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牵头校领导:马锦明、吴志强;落实单位:宣传部、校团委、艺术与传媒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博物馆)

三、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6.办好思政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投入,鼓励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系统设计“中国道路•名师讲坛”,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教育,形成具有同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力推进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建立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邀请地方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给师生讲思政课、作形势报告,让各方面优秀力量都汇入思政课堂,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牵头校领导:杨贤金;落实单位:党办、校办、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7.抓好课堂教学。精心打造由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每门课程都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大学生评教力度。引导教师回归课堂,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不能让课堂成为“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管理盲区。结合新一轮本科培养计划修订,利用校内既有的优势学科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系列能够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通识课程。(牵头校领导:伍江;落实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质管办)

8.强化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促进一二课堂联动,使一课堂主渠道中的教学实践环节与社会实践充分融合;深入开展“同行计划”,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校地合作等协同实践育人模式。依托井冈山、延安、遵义等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推进创业谷等实践基地建设。优化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凸显勤工助学中的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功能。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引导更多优秀学子参军入伍。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把志愿服务纳入iTongji-S平台,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牵头校领导:钟志华;落实单位:教务处、学/研工部、武装部、校团委)

9.提升网络育人成效。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与管理,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传播,图文并茂地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积极开展先锋模范人物及其事迹的网络宣传,引导师生积极向榜样学习。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生”“青春同济”等微信公众号以及易班、同心云等平台,将线下主题教育延伸到互联网。精心策划“辅导员有约”、“继传统,济文化”等专题内容,建设红色故事会、“同心济语”等栏目,运用漫画、微电影、辅导员电台等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以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量,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校院两级联动,支持学院制作网络思政精品。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立德树人的楷模、积极正面的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将优秀的思想宣传成果和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引导有理论功底、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正面发声。通过线上的舆论引导和线下的思想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文化环境。(牵头校领导:马锦明、徐建平;落实单位:宣传部、信息办、学/研工部)

10.加强管理和服务育人。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坚持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师生思想状况和具体诉求,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在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增强党外教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增强港澳台侨师生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意识。充分发挥共青团、研究生会、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作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积极回应学生的合理诉求,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建立“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指导中心”。举办新生夏令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示范基地建设,配齐建强心理咨询队伍;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精品通识课程,实现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量身定制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工作坊,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完善危机预警及干预系统,建立多方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同济学子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牵头校领导:徐建平、顾祥林;落实单位:组织部、统战部、人事处、学/研工部、校团委、各学院党委)

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11.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学术话语体系。推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申请进入全国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国重点学科建设的行列。推动设立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加强党建研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级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学科支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专项经费,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智库建设,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形成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作出理论贡献。(牵头校领导:江波、蔡达峰;落实单位:文科办、研究生院、财务处)

12.加强对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学校党委和学院党委要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认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严格按照“一纲一本”要求,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加强对进口教材的审查和管理,严格规范学校出版机构与境外出版机构的教材出版合作。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导向和质量把关,规范教材选用,加强对教材选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违规处理。积极选拔和推荐校内专家进入国家教材委员会,参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规划、核心课程基本要求的制订及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坚持校领导、纪委负责人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确保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和读书会、学术沙龙等的引导和管理,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未经事先批准不得举办。依法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校内活动,防范和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严禁在校内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组织宗教活动。加强对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引导师生使用规范自媒体,净化网络空间,守护好共同的网络精神家园。(牵头校领导:伍江、马锦明;落实单位:党办、纪委、宣传部、研究生院、教务处、质管办、各学院党委)

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

13.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完善外籍教师和海外人才引进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引导,强化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注重老一辈教师的传帮带,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建立经常性理论学习机制,将参加理论学习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在岗教师定期参加师德师风、教师行为规范、教学新手段和新技术等内容的集中轮训。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课堂教学表现作为首要标准,在学生评教体系中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表现,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育人工作中。将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设立专项基金,定期评选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的综合培养制度,引导教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加强教师教育管理和纪律约束,引导教师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对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要依法依规及时处理。(牵头校领导:方守恩、吕培明;落实单位:宣传部、人事处、工会、各学院党委)

1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制定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按照中央文件要求配备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和专职辅导员。制定《同济大学青年人才储备计划管理办法》,吸引优秀学子加入,加强思政工作后备力量。完善辅导员精准培训体系,支持辅导员结合工作实务海外研修。单列名额、专项经费支持专职辅导员、青年储备人才攻读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修订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选聘、培训、考核和保障机制;制定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管理办法,明确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过程中担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经历的要求;选聘校内名师兼职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纳入工作绩效。严格遴选研究生导师,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完善学院学生工作和专职辅导员考核办法,逐步形成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牵头校领导:吕培明、徐建平;落实单位:组织部、人事处、学/研工部、研究生院)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15.加强和改进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学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自觉把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努力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校党委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履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行使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各项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明确1名党委副书记主要分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党委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分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成立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引导他们发挥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牵头校领导:杨贤金;落实单位:党办、校办、组织部)

16.强化学院(系)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学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贯彻执行,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立场和方向,在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好政治关。进一步加强学院(系)党委(党总支)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好、在师生中有威望的要求,选好配强学院(系)领导班子。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学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进一步明确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系主任)工作职责,规范完善学院(系)党委(党总支)会议,健全学院(系)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和议事决策水平。(牵头校领导:方守恩、姜富明;落实单位:组织部、纪委)

17.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基层党组织,在按院(系)内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教师党支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优化党支部设置,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提高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活力。深入开展“两学一做”等专题学习教育。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端正师生入党动机,严把党员入口关。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通过“信仰启航工程”“卓越领航工程”“先锋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及时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牵头校领导:方守恩、徐建平;落实单位:组织部、学/研工部、各学院党委)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