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他用行为经济学概念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发布时间:10-11-17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往往会迟来一步,我们需要的是等待和坚守。这也可以用来说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产生过程。作为最后一个奖项,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72岁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H.塞勒(Richard H.Thaler),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

从本质上说,经济学和心理学一样,都是研究人的决策行为的实用科学。但长期以来,两者在各自研究领域得出的结论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经济学注重研究人的经济行为,认为人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外在激励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侧重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认为内在激励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人尝试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开始研究行为经济学,但这些研究比较零散。直到20世纪70年代,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1996年去世的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看到了经济学理性人假定的缺陷,并把心理学的内在激励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经济学,提出了能更好地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的“前景理论”。该理论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标志着行为经济学的诞生。卡尼曼因此和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共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既是对非主流的行为经济学的肯定,也引发了许多学者对这门学科的深入研究。他们取得的成果使得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基础更为扎实。如今,继2013年行为金融学创始人之一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行为经济学第三次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的肯定。这意味着该学科已经从少数学者所热衷的“歪门邪道”(塞勒原话),发展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典范了。

作为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真正的奠基人,塞勒对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并使之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塞勒所在的芝加哥大学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行为经济学学术会议的主办地。1986年他在杂志上开设了行为经济学专栏,使这门学科有了自己的阵地。在学术上,塞勒将心理学上的现实状态运用于经济决策的分析,探究了人的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了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他运用自我控制、沉没成本、禀赋效应、厌恶损失等一系列行为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揭示了真实的人与传统主流经济学模型中“决策者”的三重差异,即真实的人有有限的理性、有限的意志力和有限的自私。行为经济学开辟了经济学新的研究领域与方向,使得经济学研究更接近现实世界的人和经济现象。

“心理账户”是塞勒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心智账户与消费选择》中首次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具体来说,人们不会把所有的损失和收益放在一起来计算,而是把它们放进不同的账户中单独计算。他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之所以会受到“沉没成本”(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支出)的影响,既可以用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来解释,也可用人们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账户来解释。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往往会把过去的投入和现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为总成本,来衡量决策的后果,从而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法则做出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他还在1990年发表的《对禀赋效应和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中,用厌恶损失的心理解释了禀赋效应或赋予效应。即为什么当人在拥有某一商品时,对同一商品的评估,要高于未拥有同一商品时的估价。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避害”的重视要远大于“趋利”。典型例子有,你买的股票刚刚上涨就想卖掉获利,而当套牢时却难以“割肉”离场;丢了电影票不会再买,但丢了和电影票等价值的钱还会买电影票;好消息要分开说,坏消息要一起说;个人对失去东西倍感珍惜;等等。

在1986年发表的《逐利过程中的公平约束:市场中的权利》中,塞勒用社会偏好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对于公平的关心会厌恶雨天涨价的出租车司机,痛恨企业在商品需求旺盛时提价,但认同在生产成本提高时涨价的行为。这是因为人们将公平分配视为参照点,并因为损失厌恶心理而拒绝“有利自己”但不公平的交易机会。在此基础上,塞勒和他的同事设计的在严格不平等条件下的谈判博弈试验性工具–独裁者博弈,被广泛应用于衡量世界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公平的态度。

在1981年与人合作发表的《自我控制的一个经济理论》中,塞勒提出了“计划者-执行者模型”(Planner-Doer Model),用来分析自我控制问题,为有关新的计划难以保持的老观点带来了新的视角,指出人们退休存钱、选择更健康生活方式等计划经常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屈服于短期诱惑。他把人的决策视作思想与身体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思想做计划却不能亲自行动,必须委托身体来做,但身体只想要舒服,就会出现失控问题。为此,塞勒在2008年与卡斯·森斯坦合作出版的《助推》(Nudge)一书中,创造性地论述了如何运用选择设计施加助推力,以缓解长期规划和短期行为之间的紧张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我控制,从而使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一助推思想运用到政府管理中,被称为“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可以用来对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引导政府在教育、投资、卫生保健、抵押贷款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最优决策,曾得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的欣赏和实践。

塞勒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领域最活跃、最有影响力、除卡尼曼之外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他在个人决策的经济和心理分析之间搭建了一座认知桥梁。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观点,帮助行为经济学成为经济学领域快速发展的新领域,对经济研究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塞勒的个人生活和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当过电影客串演员,常年被视作学术叛徒。正是他长期的乐观和坚守,才等来了最好的回报。 (作者系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著有《经济学大师的诺贝尔奖之路丛书》)

本文发表在《上海证券报·上证观察家》2017年10月11日,略有不同:https://news.cnstock.com/paper,2017-10-11,890807.htm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