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哲:未来20 年全球性航空枢纽的趋势与启示
发布时间:01-12-18

(梁哲,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来20 年,国际航空枢纽的角色形象将更加智能,更加全面, 更加丰富。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将以智能化的空港为核心,强化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发展内涵丰富的一体化临空经济,以多层次互联的客运交通、多方式整合的货运物流为基础,营造世界文化相交融的创新生活氛围,实现“一座机场,一个城市”的战略目标。

( 一) 智能化的空港核心

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核心,空港将转型为以旅客为中心、服务为导向的综合性航空服务提供者。相辅相成的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将帮助机场结构化自身的海量信息,实现互联互通的智慧物联网络, 并基于此从全局角度统筹决策,动态优化机场的资源配置,实时调整,提高人力物力运作效率,同时为旅客提供更加广泛、便利的个性化自助服务。

1、 智慧物联网络

智慧物联网络使机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采集多维度信息,以人流监控为例: 基于机场的监控网络所收集的实时影像信息,利用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技术,对视频中的旅客进行识别与动态定位、追踪。电子监控系统将具备辅助警报能力,对于行为路径可疑的旅客,在显示系统中标识可疑对象,为安保人员提供参考。

旅客的追踪信息将帮助预测机场人流聚集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旅客滞留、拥堵提前预警,保证机场有较为充分的应对时间,从而采取最优策略。由机场各种监控终端采集的视频数据经过图像识别所得到的旅客路径信息,可以被实时应用在多个方面。

此外,瞳孔识别、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将被更加充分地利用在辅助安全检查的各项环节,实现人力成本的进一步压缩,提高安全检查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必将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航班网络,更高要求的航班吞吐率和客货吞吐率。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机场服务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缩短航班过站时间,提高航班正常率,除机场扩建与格局调整,登机门(停机位)的有效分配将变得更加关键。传统的纯人工决策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将帮助机场综合考虑旅客效用、机场航班流量等实际因素,实现登机门的自动优化分配。

更短的安检时间对于以旅客为中心的服务型机场而言价值显著,因此,机场将会更加充分地利用可获得的数据信息,根据实时的流量监测及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流量预测情况,调整安检通道的开设,并通过实时的电子显示终端、信息发布平台, 对旅客进行引导。

无纸化的电子登机牌、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自助登机通道等多种环节的简化将有效地节省旅客的时间,因此而闲置的机场服务人员也将被派遣岗位,提高相应岗位的人工服务质量,全面优化旅客在机场的消费体验。

3、高效公共设施布置与维护

基于机场人流变动的历史数据,针对室内区域功能规划与公共设施布置定期或不定期的变动,机场将作相应评估,广告位、店铺租位的定价将进一步量化,休息区、饮水处的设置将更加合理。

基于机场人流变动的实时数据,洗手间的清扫,免费物资的补充等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对应做出调整,使得公共设施的使用、损耗程度与维护密度成正相关。

4、 实时服务与网络交互

以机场的智慧物联网络所提供的应用数据为基础,以手机、pad 等移动终端为媒介,旅客的信息需求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利用终端和现场的电子显示设备, 航班动态、电子登机牌、登机门信息、安检通道流量等信息将被旅客实时获取。借助网络终端与自动化设施,值机与行李托运都可以由旅客自助完成,登机口同样可以自动化检测电子登机牌。

智慧物联网络的终端在收集旅客的实时位置与动作信息的同时,将为每位旅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导航服务,包括地面的电子导航标识与相对应的语音提示。此外, 旅客的私人移动终端也将同步收到提示信息,并根据旅客喜好推荐机场的餐饮、购物项目。更加大规模、更加精细化的数据科学应用决定了机场将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 二) 一体化的临空经济

今年8 月,复旦大学国际空港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学东在第二届长江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17 中国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发展报告》和《2017 长江经济带空港经济区(空港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通过公开资料和采样评估进行打分,对全国27 个空港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9 个空港经济区排座次。报告显示, 2016 年空港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前三甲依次为:上海空港经济区、北京空港经济区、广州空港经济区。

表:空港经济区综合竞争力评价

枢纽机场是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也是空港经济区发展的载体;综合交通体系是空港发展的重要依托条件;临空产业体现机场周边地区受机场吸引和辐射的产业发育情况;腹地经济主要体现为城市经济、商务活动、旅游活动、外贸发展等为机场提供了丰富的客货源。由此可见,上海空港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占有相当可观的优势。

临空经济可追溯到1959 年爱尔兰的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其基于全球视野,进行顶层设计的做法对上海航空枢纽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以服务为导向的空港将大幅提高中转率、降低不正常航班比例,健壮航班网络;物流与供应链、高新技术制造等空港相关产业,将逐步融合,形成产业集群。丰沃的客、货流为临空服务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成环境。结合上海的海港货运优势,以海、空双港为支撑的临空经济所带来的区域辐射力将格外强劲,逐步形成稳定的一体化临空经济区。

1、萌芽:完善基础交通运输功能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显示,2010 年至2016 年间,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客货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总吞吐量的近一半。由中国民用航空局今年发布的《2016 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显示,上海民航机场客货吞吐量居全国首位。近五年,上海民航机场客货吞吐量稳中有增;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民航机场中的排名逐年上升,货邮吞吐量稳居全国第一。

构建全球城市视野下的上海航空枢纽必将以浦东- 虹桥双机场为优势,建立相互呼应的主、副双中心的临空经济圈。那么,切实提高空港客货吞吐量并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是前提。围绕智能化的双空港核心,紧凑地铁规划,提高城市内部交通效率,加强与周边卫星城市联系,整合城际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形成层次丰富的多维交通网络。浦东与虹桥将成为上海市内交通、国内铁路交通、国际空中交通三个不同维度交通网络的交汇枢纽。

2、融合:组合物流配送产业

空港物流具有速度快, 空间跨度大, 通达便利, 商品的鲜活度高, 准确、方便、安全等特点。上海港水陆交通便利, 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全国, 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

空港物流与海运物流相配合,物流行业将规范化、集约化、高度信息化、过程可视化,凭借智慧物流大数据的体系支撑, 港区物流业转型升级将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时间效率的优势,实现速度经济。

3、成熟:培养创新服务行业

随着空港规模的增加、运作效率的提高,旅客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机场的室内规划将更多地实现购物休闲功能。航空、高铁、地铁相融合的综合枢纽将为第三产业提供大规模的有效客流、营造绝佳的生存环境。

此外,空港周围6-20 公里范围内、与空港形成联动发展的临空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开放系统,依托空港的航线网络, 连接国内外重要城市,富集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网络,带动经济系统的整体循环,促进全球市场的互联互通。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自由贸易功能将逐步凸显,快速响应旅客对于全球中高端商品的消费需求。

4、稳定:可持续辐射带动区域经济

目前,上海已拥有规划总面积为5.14 平方公里的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位于上海长宁区西侧,毗邻世界最大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坚持高起点的“园林式、高科技、总部型”的发展目标,凭借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虹桥的交通优势,已经成为连接泛长三角地区及长江流域地区最具活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是卓越全球城市视野下的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良好开端, 浦东- 虹桥的双港核心,上海港- 浦东- 虹桥的三港鼎立,将实现更喜人的经济效益与区域辐射力。规划并建立相应的物流与供应产业园区、高新制造产业基地、综合保税园区、高端商务区、购物休闲区等, 形成物流配送、物流中转、保税仓储、国际采购、加工出口以及相关产业集群,带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可持续辐射能力的一体化临空经济区。

( 三) 全球化的机场城市

根据香港国际机场发布的2016 财年中期报告,特许经营权、零售许可证和广告收入、其他终端商业收入三项非航运业务的收入总和占到了该报告期收入的64.1%。由此可见,附属于空港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2017 年2 月联合发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建以及续建74 个机场, 建成机场超过50 个, 到2020 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由2015 年的207 个发展到260 个以上。换言之,我国的航空业将继续扩充,由上海两大航空枢纽打造成的机场城市将捕捉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按照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的二十年将是上海站在更高起点迈向全球城市的历史阶段,构筑与全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低碳、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依托“大虹桥战略”和“大浦东战略”, 上海将形成西虹桥、东浦东的双引擎城市格局。在多层次客运交通互联共通、多方式货运物流相互整合的背景下,凭借区位优势和经济要素富集功能,机场周边将汇聚大量临空产业,并在产业共生效应的作用下,逐步演化成具有和谐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的机场城市空间。

1、 多层次互联的交通运输

以卓越的全球城市视野宏观来看,综合交通网络对于作为国际特大城市的上海而言,重要性显而易见。功能强大的机场、港口将承载城市与全球经济贸易的频繁互动;效率高、覆盖广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将支撑起城市在区域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网络密布和环境舒适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道路网络、慢行交通网络,将肩负城市居民日常社交、工作的基本保障任务。

更进一步地,全球城市视野下,要求空港是更加智能、全面、内涵丰富的,对于空港交通更是如此。国际航空网络、国内铁路网络、城际高速网络、城市轨道网络以及市内慢行网络汇聚在空港,进行客、货流的转接交换。自动化运行的多层次互联交通网络汇聚性,将成为全球性机场城市的基本特征。

2、 多方式整合的供应链体系

多层次互联交通网络以机场城市的空港为汇聚中心,为建立成熟物流供应链体系、打造空港物流园区夯实基础。空港物流园区将涵盖物流服务业的各个环节:流通加工、包装、中转、配送、仓储、运输;空港附近的高新科技园区将汇集航空航天相关的高端制造业、轻薄加工业等;空港周边的高新产业基地将为依托于空运的微电子和计算机等研发制造,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物流配送与高端制造业紧密围绕在空港周围的产业聚集区,以实现与国际供应链的无缝对接,提高服务响应水平。

3、 多文化交融的创新生活

以空港为核心、以临空指向型产业为背景,机场城市将定义一种创新的生活方式:多层次的互联交通网络,全球性的大型购物中心,国际化的综合商务模块, 高效客货流通所带来的多种文化碰撞、融合……过硬的基础设施,完美的软件配套, 围绕上海航空枢纽打造的机场城市将提供品质卓越的城市体验感。在规范化的基础设施之上,上海对全球文化的兼容并蓄也将体现在其机场城市的城市风格中。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