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债务的结构性问题
发布时间:06-30-18

钟宁桦,刘志阔,何嘉鑫,苏楚林

《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推荐理由

我国经济应该去杠杆还是加杠杆?相比于给出一个大一统的结论,该文分析了1998-2013年间近400万个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负债率,进而提供出三方面的证据以初步回答这一问题。

作者简介

钟宁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

去杠杆 非金融企业负债 资本结构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

内容简介

近期,驱动我国过去十几年高速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耗尽。并且,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未来几年我国将经历快速老龄化,人多从优势变成了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若要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一靠资本的优化配置,也就是每个人更多、更优地使用机器设备,以提升现有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二靠持续的技术创新,以进一步靠近技术前沿。对于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我国金融体系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都是至关重要的。资金是否能配置到真正高效的、有现实生产力的企业中? 能否配置到有创新潜质的早期项目中,以支持它们的发展?

另一方面,近些年,我国的整体负债水平不断上升,“去杠杆”的呼声和压力越来越大。是否应该“去杠杆”,又应该如何“去杠杆”?基于对1998—2013年近 400 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率数据的分析,本文提供三方面的证据以初步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整体水平很高,但具体高在哪里?我们发现:在这16年内,样本企业呈现出了显著的、整体性的去杠杆趋势,平均负债率从1998年的65%持续下降到2013年的51% ;与此同时,显著加杠杆的是数千家大型、国有、上市的企业。第二,杠杆率的变化是否有着基本面的支持?为此,我们先考察了样本企业的一些重要的企业特征变化,包括经营性风险上升、有形资产比例下降以及盈利能力提高,这些变化都和负债率的整体下降是一致的。我们进一步发现,私营企业的企业特征与其负债率之间的关系与西方企业高度一致;然而企业层面的因素却不能解释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国有企业负债率的决定因素中有更多“非市场化”的成分。第三,资金的供给方并不是完全按利润原则来配置资金的,在控制了重要的企业、地区和行业因素之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获得贷款的概率上的差异越来越大;此外,给“僵尸”国有企业贷款的现象在 2008 年前就已存在,而 2008 年之后更加显著。金融体系非市场化配置资金暗示着统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未必是有效的,反而只会增加“僵尸”贷款的总量,并进而加剧日后银行不良贷款的隐患。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