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景值评价法的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12-13-19

施建刚 李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39卷第1期 2019年1月

推荐理由

探索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效应和发展趋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该文在研究住房保障政策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前景值评价法对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效应进行评价,以反映住房保障政策力度和居民住房消费能力产生的综合效果,通过住房保障政策效应的综合前景值变化趋势,反思各类保障性住房政策所发挥的效力,为上海进一步明确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方向、有效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施建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土地管理与城市发展。

李婕: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

关键词

住房保障政策 前景值评价法 效应评价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逐步实行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了以普通商品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投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持续上升的房价也造成了很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高速发展的经济及其带动的人才聚集造成了房价居髙不下,很多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下降,因而对住房保障政策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所面临的住房保障责任也在逐渐加大。在改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上,上海市政府在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做出了不少探索与努力,寻找未来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于住房保障政策的问题,已有很多学者从市场影响、保障方式、保障规模、保障水平、保障效果、政策效率或公平等不同视角对其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和对应建议。本文试图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效应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选用合适的评价模型和合理的评价指标,探索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基于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从而把握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阶段,为上海市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更好地保障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权利提供参考。具体结论涉及以下三点:

1)从1998年到2014年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评价的综合结果来看,廉租房的保障效应是有效且持续的。作为针对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政策,廉租房是最为主要和根本的保障性住房,今后也应作为主要保障方式继续重视,并配合相应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来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切实落实在最需要的保障家庭。

2)从2010年以来的保障效应测算值来看,上海建立“四位一体”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做法是可行的;同时,多层次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所形成的效应远比单一的以廉租房为主导的住房保障政策效果要明显。共有产权房在2008年重新提出,2009年明确提出了“有限产权”的概念,2010年上海陆续出台了公租房的相关政策。至此,上海形成了“四位一体”为主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针对不同对象的保障性住房实现了保障层次的多样性。当然,共有产权房一方面由“有限产权”限制着房屋的溢价,另一方面却享受着“住满5年后可上市转让”的政策自由,因此,如何控制共有产权房的建设总量和避免共有产权房干扰商品房市场,将是实现共有产权房可持续管理的重点。

3)与倒U型社会保障水平发展历程相比,上海住房保障政策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从整个社会的保障水平来看,上海在2010年左右便进入了社会保障水平增速减缓阶段。但从本文的测算结果来看,2010年之后上海住房保障政策效应的综合前景值反而到达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这正是由于近几年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视而引起的。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