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折合劳动成本视角的工作时间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08-29-22

马卫民 邵伟 季晓东

《运筹与管理》2022年第31卷 第3期

推荐理由

工作时间问题是伴随工业化生产而诞生的决策问题,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基本原理是工人连续工作时间的长度及其造成的疲劳因素对工人的工作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持续工作时间的延长,工人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当效率下降到一个不再适合继续工作的阈值时,工人需要停止工作进行休息以使其体力和精神得到恢复,然后投入到下一个工作周期,因此需要使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工人的连续工作时间进行优化。随着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改变,居家办公、远程协作等新型工作环境出现,传统工作时间决策方法逐渐失效。现阶段我国存在相当突出的劳动者工作时间长、过劳现象泛滥问题,科学的工作时间优化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工人全面发展,也是产业智能化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作者简介

马卫民: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局内不确定决策、优化理论、博弈论。

邵伟:上海商学院讲师。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季晓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关键词

工作时间 折合劳动成本 优化理论 灵敏度分析

内容简介

基于劳动力天然再生成与有限存储的假设,采用经济优化方法,将工作过程中的疲劳积累与以劳动力储蓄池的再生产为目的的休息活动对生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折合为劳动成本,分别构建等分模型和拓展模型研究确定时域和不确定时域两种情形下的最佳工作时间,并基于上述模型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动趋势来看,最佳工作时间随着劳动强度系数和疲劳成本系数的增加而缩短;而随着休息程序成本和休息延误成本率的增加而延长;折合劳动成本则均随着上述四项因素的增加而升高;必要休息时间对工作周期决策的影响则取决于各项成本系数的构成比例,在休息程序成本占比较低的良性管理环境下,必要休息时间的缩短会导致最佳工作时间相应缩短,折合劳动成本降低;反之,必要休息时间的缩短反而会导致最佳工作时间的延长,折合劳动成本升高。从影响程度来看,最佳工作时间对劳动强度系数和疲劳成本系数的敏感性相等且为最高;对休息延误成本率的敏感度性次之;对休息程序成本的敏感性较弱,而对必要休息时间这一参数的敏感性最低,这与“多休息多工作”、“周末补觉恢复精力”等传统印象中的提高效率的措施并不相符。说明以必要休息时间长短为代表的工人个体差距对于决定最佳工作时间的决策影响较小,而以劳动强度系数为代表的行业岗位性质差距对最佳工作时间有决定性作用。

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改善劳动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负担有助于延长工人的持续劳动,降低劳动成本;第二,随着劳动价值的提高,缩短工作时间是更具经济效益的策略;第三,一个工作时间制度相对固定、变动手续繁琐的企业比具有灵活变动机制的同行要承担更多的劳动成本;第四,承认劳动者个体差异性,对必要休息时间不同的劳动者考虑适用不同的工作时间安排,不要采用一刀切方式消耗劳动者的体力和精力。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