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基于滇西边境山区云龙县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06-06-23

钟宁桦,连方舟,解咪,任浩宁

《中国软科学》2022,381(09):39-49

推荐理由

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两项重要任务为出发点,本文对典型贫困地区十余年的县域经济、社会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并重点考察其产业发展基础、三次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所获得的一手资料,探寻该县发展产业的可行路径,助推贫困地区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为其他贫困地区分析、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提供借鉴参考。

作者简介

钟宁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场、中国贫困问题、中国债务问题

连方舟: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解咪:上海财经大学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基地、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任浩宁:云南省财政厅

关键词

全面小康; 产业扶贫;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治理逐步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而产业发展是其中的重点工作。同济大学自2012年起与云龙县形成定点扶贫的结对帮扶关系,是中央在云龙县部署的主要扶贫力量之一。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云龙县在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变化,作者与同济大学历年在云龙县挂职的扶贫干部及支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赴当地实地调研、考察了多家龙头企业,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

以地处滇西边境山区的云龙县为案例,本文通过分析大量县域数据发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县实现了GDP和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该县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间存在严重失衡:近八成的就业人口分布在第一产业,其创造的产值却不到GDP的二成;相对地,第二、三产业创造了该县大部分的GDP,但带动当地就业的能力不足。本文发现,这也是民族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合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本文对该县未来发展的两个潜在方向进行具体地讨论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包括:短期内优化营商环境以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借助网络等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向高附加值的第一、二产业融合发展;长期中加强制造业、电商、旅游等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本研究强调,脱贫县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对于当地就业的带动效应与就业结构的优化。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