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37调查、动态能力与企业专利国际化
发布时间:12-22-23

徐晨倩,朱雪忠

《科学学研究》2023,41(08):1474-1483

 

推荐理由

美国337调查是典型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应对的根本在于加强在美国市场的专利布局。理论上,企业在遭遇337调查后会加剧资源约束,加大了专利国际化的难度。然而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却能突破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双重约束,实现专利国际化,现有文献还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深入研究。因此,探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经历337调查后的专利国际化行为,并利用动态能力理论进行解释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作者简介

徐晨倩: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

朱雪忠: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

关键词

美国337调查; 专利国际化; 动态能力;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337调查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难以绕开的法律阻滞。有学者指出,应对337调查的根本是加强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专利布局。但由于海外专利布局需要大量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投入,对于我国企业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遭遇337调查后,企业不仅资金链紧张,其他资源也势必受到巨大的影响。那么,中国企业是否会由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双重约束而无法实现专利国际化?

以中国企业遭遇的美国337调查案件为研究样本,本项研究采用fsQCA方法探讨了被告企业规模、被告企业专利储备、被告企业声誉、原被告企业间的知识产权制度距离、被告企业所在省份的政策环境和337调查结果对中国企业在遭遇337调查后进行专利国际化的“联合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企业在遭遇337调查后的专利国际化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点,而五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四条专利国际化的驱动路径,包括:以营销动态能力和政企关系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协调的诉讼能力并存时构成的“内部能力-外部能力型”企业,以知识基础和营销动态能力构成的“内部资源-外部能力型”企业,有知识储备和一定规模的“内部资源型”企业以及善于借助外力、以营销动态能力和政企关系能力构成的“外部能力型”企业。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分别为企业和政府管理者提供以下实践启示:在企业层面,专利储备和营销动态能力尤为重要,即企业需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对于小企业而言,培养政企关系能力和营销动态能力则更为迫切。在政府层面,应鼓励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布局,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应诉条件,做好宣传工作,以及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