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urav Khanna, Wenquan Liang, Ahmed Mushfiq Mobarak, Ran Song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推荐理由
环境污染与人口流动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环境污染通过何种机制改变人口空间流动,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对于中国这样的地理大国而言,从空间均衡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具有天然的必要性。本文从空间视角研究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论更能凸显出中国作为大国的比较优势。论文认为,劳动力的空间流动会放大污染的经济影响,这意味着污染治理能够通过空间调整获得更为可观的改革红利。
作者简介
Wenquan Liang,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城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Gaurav Khanna,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Ahmed Mushfiq Mobarak,耶鲁大学
Ran Song,新加坡国立大学
关键词
Spatial productivity gaps, pollution and migration, labor reallocation
内容简介
为何地区间会持续存在生产率差距,而劳动力为何不会空间流动进而空间套利以减缓生产率差距?对于这个经典的经济学疑问,本项研究从环境污染和户籍制度视角切入,并采用中国的数据给予解释。论文实证并量化了污染如何影响空间均衡下的整体生产率和福利,并强调户籍制度的作用。
实证结论表明,中国的高技能劳动者正在从污染严重的城市向外迁移。当我们采用上风向发电厂或逆温现象作为污染的工具变量、地理断点以及利用个体面板数据时,这一现象在不同实证模型设定下均显著存在。污染改变了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重塑了不同地区的工资回报水平。
本项研究通过进一步构建空间均衡模型进行估算,论文量化了这种劳动力重新配置对整体生产率造成的损失。反事实模拟显示,降低污染水平,通过优化劳动力空间配置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其贡献程度与清洁空气直接带来的健康效益相当。
高技能偏向的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限制,会进一步恶化环境污染对整体生产率的影响。本项研究结论对讨论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和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来自空间均衡视角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