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国家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的战略部署,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新兴消费、催生新兴业态,在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展就业机会,协同推进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发展。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17个新职业,以及黄金鉴定估价师、旅拍定制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42个新工种。这些新职业、新工种不仅折射出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然而,新职业、新工种在规范化发展、权益保障与人才供给等方面的挑战也亟待破题。
新职业图谱解码
中国经济转型密码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新职业,新职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向。据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程名望观察,此次发布的新职业、新工种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表现出数智化、绿色化与生活服务升级等特征,反映了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数字化转型,以健康为核心的服务业出现升级态势,绿色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例如,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背后,是低空经济与智慧物流的崛起;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的出现,映射着AI技术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需求;养老服务师、旅拍定制师的涌现,则直指老龄化社会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趋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分析称,新职业的涌现源于技术革命驱动生产力进步、绿色转型改变产业逻辑、消费需求提升服务专业化等,也支撑了新业态发展,如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体现出我国外贸转型的现实需要。“这批新职业和新工种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正从传统工业主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与高质量服务转型。”张成刚说。
“此次发布的新职业、新工种,科技创新驱动明显,还包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个性化新消费需求带来的新职业。”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何雨看来,部分新职业的“科技浓度”与“人本温度”并存。例如,黄金鉴定估价师既需掌握光谱分析技术,又要深谙传统文化与消费心理;养老服务师则要求将智能化设备操作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这种‘硬技能+软实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正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市场的典型特征。”何雨认为。
规范化发展
为新职业注入制度动能
尽管新职业前景广阔,但权利主体模糊、行业标准缺失、培训体系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这些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为新职业、新工种带来了“正名效应”,有助于推动新职业规范化发展,也将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官方“正名”是新职业走向规范化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朱迪认为,制度认可不仅有助于健全完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劳动就业保障,还可帮助相关从业者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晋升路线,对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也具有重要支持意义。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就业选择与生活、兴趣越来越紧密,生活方式成为塑造个体职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顺应了当前就业新形势、丰富了就业选择,有助于促进就业和青年职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的核心意义,在于动态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新技能的需求,提升劳动市场响应速度。”张成刚提出,将新职业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不仅有助于相关职业在教育培训、职业评价、就业统计等环节实现制度化认定,也有利于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职业吸引力。对产业而言,这一制度能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促进行业标准制定与规范发展。张成刚建议,为释放新职业的活力,应加大新职业宣传力度,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加快建设与新职业匹配的技能认证机制,鼓励企业、平台、高校等联合培养新职业相关人才,实现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
“新职业的公布不仅有利于推动新职业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地保障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权利,还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人才。”何雨以养老服务师为例提到,过去该行业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缺乏信任度。而职业认证与技能等级评定制度的建立,正推动养老服务从“散兵游勇”向“专业军团”转型,形成“优质服务—需求增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推动新职业成为
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当前,新职业发展面临技能供给不足、职业规范尚不健全、就业权益保障相对薄弱等困境。”张成刚认为,未来应建立职业标准和能力框架体系,为新职业发展设立清晰路径。要加快构建面向新职业的教育培训和评价机制,健全新就业形态下的权益保障制度,特别是在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确认等方面加强制度供给,以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劳动市场环境。
“新职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培育适宜其发展的‘沃土’,还要不断补充让其长得更好的‘养料’。”程名望表示,促进新职业的良性发展,要注重新职业人才培养,加快新职业认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对应的支撑体系,完善新职业从业者权益保障。应注重宣传和引导,推动职业理念的转变,为新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需重构劳动保障体系,将新就业形态纳入制度框架,探索‘平台—个人—政府’三方共担的模式。”何雨提出,从学校层面来说,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新的消费场景或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从企业层面来说,可尝试创新用工模式,开展企校协同培养新职业人才。从政府层面来说,则应考虑将新职业、新工种从业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进一步从法律法规层面应对新职业、新工种面临的挑战。
“强化政策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领域的职业标准联盟”,“加大公共投入,设立新职业培训基金,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储备”,“推动社会观念转型,破除职业贵贱论”……在采访中,学者们提出了系列建议。
新职业的勃兴是一场关于技术、产业与人的三重变革。它们不仅是就业市场的“新产物”,更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探路者”。唯有以制度护航其成长,以创新激活其潜力,以协同化培育专业人才,才能让新职业真正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05-26 第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