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实现中国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
发布时间:11-26-12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价值定位、有战略目标、有行动领域、有制度保障的建设体系,富有新意和系统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定位上,把生态文明纳入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了生态文明与其他四个文明的关系。虽然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但当时存在不同说法,例如,“四大建设”中有社会没有生态,“四个文明”中有生态没有社会。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布局,使科学发展观在要素内容上,不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具有了与国际上通行的可持续发展四面体模型 (经济—社会—环境—治理)进行对话的可能。另一方面,报告强调,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了结构化、一体化的见解。这可以消除以往总是把生态文明看作单纯的资源环保事务的误解,促进生态文明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框架,实现中国整个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
        二是在目标上,对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长期战略,提出了明确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这里,生态文明不是一般性、抽象化的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战略,并且用独立的一章内容进行展开。相信这对以后的党代会的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结构安排和政策内容,会带来长期的重大影响。
        三是在行动上,针对中国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四大领域。其中,特别需要注意建设中的三个重要关系。其一,在国土空间上,处理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三生协调”关系;其二,在物质流上,处理好输入端资源能源节约(针对能、水、地、材等主要稀缺资源)和输出端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其三,在发展质量上,引入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即生态服务的崭新观念,强调了好的发展是包括物品服务、人工服务、生态服务的完整系统。提出这些重要的行动和关系,将对中国经济的创新和转型,带来方向性的启示和约束性的指示。例如,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应该更多地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创新,而不是节约劳动、与人不友好的创新;中国的产业转型应该包含从不可持续的“褐色产业”转向可持续性的绿色产业等。
        四是在制度上,强调了生态文明中建设行动要与制度安排相匹配,后者为前者提供保障和激励。报告在总体目标部分和生态文明建设专章,均强调了“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因为有制度而无建设,或有建设而无制度,都无法保证生态文明的真正落实,而过去中国在生态文明发展上,总难以做到制度与建设相匹配。报告提出的有关生态文明的制度,包括综合发展评估指标、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制度、资源价格和税收政策、环境损害赔偿政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等,体现了政府规制、市场手段、公众参与等的三管齐下,有利于从政策激励和约束上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新格局。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系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