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建新: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之路在哪里?
发布时间:02-21-13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马丁-C-威蒂什说,如果企业未来的管理层不把精力和时间用于亚洲和中国,那么他们在未来不可能成为好的管理者。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一直保持两位数字的增长速度。2000年中国GDP是8.94万亿,到2011上升为47.2万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思想解放、经济制度的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整体向好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受到了质疑。
        城市现代化呈现出严重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地下设施脆弱。这些严重威胁了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另外,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严重落后。由于对就业和GDP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依然很活跃,并在一定程度上“绑架”着地方政府的行为。房地产泡沫仍然存在,而且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土地财政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地缓解。
        另外,由于劳动力价值逐步回归,企业成本也相应提高,相对优势逐步丧失。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下滑及全球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到内外交迫的境地。

 

创新是未来的出路
        那么,处在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之路在哪里?是继续向他国学习?还是探索自己的创新发展道路?
        杰弗里-萨克斯在《探讨国家繁荣的途径》中说:在历史上许多最成功的经济改革中,明智的国家都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成功政策并使之适应本国国情。“今天,只要更多的国家都能花点时间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这种‘政策套利’的巨大机会依然存在。”
        显然,向他国学习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必须的。那么,当今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标杆是谁呢?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的“欧元危机”和日本的“召回门”以及大量世界级公司出现巨亏使得可选择的标准呈现“多元化”和复杂性,中国一时未能找到标准并加以适用于自己的国情。
        中国的经济健康发展需要有标杆,但从另一面来说,设定参考标准也是自我创新的天敌。在寻找参考标准并适用于自己国情的同时,中国还应着眼于创新自己的发展道路。

 

创新挑战
        早在2006年,中国提出了走创新发展道路,明确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逐步确定了若干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巨大滑坡,贸易保护和知识产权政治化导致创新的市场价值被异化,国家利益冲突所引发的政府干预也变得更加突显。所以,中国的创新发展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的新挑战,这些来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挑战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除了外部因素外,中国自身也存在许多影响创新发展的问题。首先是研发投入不足和效率低下。虽然中央政府不断推动提升研发投入,但由于外部依赖性和战略短视,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和投入效率。而企业原本应该是创新的主体。
        其次是创新人才不足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严重。研发和知识效能都取决于创新人才,虽然中国各级政府为此加强了投入并制定了许多政策,但由于政府的经验不足和过多干预,尽管多数情况下出于良好的愿望,但最终由于未能遵循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收效甚微。市场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成熟的公共管理环境,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应该成为中国政府未来积极推动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是企业技术基础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基石。因此,不仅政府应该积极鼓励企业进一步夯实其技术基础,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自己更应该关注技术基础的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创新的未来重点
        认识创新发展的需求和问题,就必须有重点地做好相应的规划,并得到脚踏实地的实施。
        从宏观层面来说,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应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顶层设计,应该有宏观的创新战略,并得到有效坚持。政府角色也应该得到调整,强调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甘当创新发展的配角。
        从中观层面来说,人力资源成应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角色,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会发生巨大变革。应该重新认识金融的角色,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业繁荣将破除企业创新的软肋,同时,还应加强顾客推动,要更加关注中国制造的品牌声誉,这也将推动创新的发展。为有效地提升研发和知识转移水平,还应该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从微观层面来说,企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必须得到有效增强,专利的有效性应该得到重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专利质量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