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在同济大学发布
发布时间:12-31-13

     中国经济网上海12月30日讯(记者吴凯 王剑锋)“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暨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排行榜”今天在同济大学发布。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霍佳震、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出席发布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霍佳震教授宣布了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榜单。
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在发布会致辞中表示,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是研究和指引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开端,表明同济大学将为中国产业园区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教授介绍说,中国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截至2012年12月,全国开发区以占全国不到2%的开发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12.8%,全国100强产业园区GDP总量约为71678亿元,占所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GDP总量的78%,进一步证明了产业园区特别是100强产业园区的重要地位。
他说,“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是国内第一次对产业园区的发展指数进行研究;构建的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中国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引导;提出的“聚核、聚链、聚网”的“三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对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路程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炼。
《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主要包括了六部分内容。一是分析中国产业园区的内涵、类型与功能,构建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综合排名分析,形成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百强榜单,并进行指标得分与均值排名;三是区域性排名分析,具体展示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情况,以及各省份产业园区的排名情况;四是园区类别分析,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就其总体情况、前10强情况以及单项指标进行排名;五是园区产业合作情况排名分析,阐述产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对产业合作前10强进行总体、区域和类别分析;六是对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趋势、瓶颈进行剖析,提出概要性的对策建议。
本报告指标体系的构建理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重视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产业园区存在着“重外部优惠政策,轻内生动力培育;重招商引资,轻产业链整合;重经济提升,轻发展内涵”的瓶颈问题。本报告从“存量与增量、内部与外部、经济与社会”的三个结合,构建了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二是形成统一评价。现有对产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针对某类别、某区域或某级别园区进行专门性评价,没有对中国产业园区发展进行全面统一观测和评估。本报告深入研究各类园区特征,将经济与创新、使用外资与出口创汇等进行等值换算,实现统一评价;三是强调“三聚”路径。由于历史原因,现有产业园区存在着自发性的道路特征,本报告依循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确定主导产业并吸引核心企业以“聚核”、拓展纵向产业链和横向服务链以“聚链”、打造公共平台并进行功能体系建设以“聚网”的“三聚”发展路径。
本报告一级指标涵盖了经济发展、创新发展、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社会发展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基础,表现为经济实力、经济增长两个方面;二是创新发展指标。创新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表现为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成果三个方面;三是产业合作指标。产业合作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表现为园区内企业集聚度、园区合作状况两个方面;四是公共服务指标。公共服务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表现为区位优势、园区组织结构、配套服务机构三个方面;五是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外延扩张,表现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声誉两个方面。
根据“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百强榜”,各区域产业园区入百强榜数目分别为东部58个,中部24个,西部18个,从各区域产业园区均值来看,东部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江苏省有13家产业园区跻身百强榜行列,位居全国第一位;山东省以11家紧随其后;广东省排在第3位,共有7家产业园区上榜;上海市位列百强的有5家产业园区,排在全国各省份第4位。其中,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创新发展、产业合作、公共服务、社会发展五个方面均进入东部园区前10强;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创新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也位居东部园区前10强行列。
据悉,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今后将继续对中国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进行观测分析,自2013年起,将每年出版《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并发布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s://district.ce.cn/zg/201312/30/t20131230_2022023.shtml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