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化解乡愁——同济学子关注乡土教育,新媒体助力乡土文化
发布时间:04-13-15

在距离上海近3000公里的滇西山区,坐落着远离城市繁华的古朴小村子,那里是一群同济大学生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千年白族村诺邓,上海同济大学“校园志愿明星”彭婧已经是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2013年第一次走进安谧的村子,她被诺邓古村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深深吸引,但令她痛心的是,支教学校诺邓完小的孩子们却对家乡知识所知甚少。

村子里年过八十的李文井老人,给彭婧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每天坐在万寿宫门口,一遍遍向游人说起诺邓的历史。他担忧,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们也不愿听他的故事,如果他不说,这些历史以后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了。“我们当时很受触动,想着一定要做些什么,,让更多像诺邓这样的村庄留住文脉,让更多的孩子记住乡愁。”

时隔一年,彭婧第二次来到诺邓古村,并带来了和团队一起编写的《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诺邓乡土读本》,在诺邓开展了“我的村庄,我的故事——乡土文化传承夏令营”,还请古村数十位老人口述历史,给诺邓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录。

之后的一年,彭婧与几位曾去过云南支教的伙伴们一起开展了对云南省乡土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他们对云南全省16个地州,近50名州县级教育部门负责人及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向近三百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试图还原云南省乡土教育开展现状、问题和困境。

“只是发现问题还不够,我们希望能找到化解农村乡愁的钥匙。”彭婧称。今年年初一篇《博士生返乡记》将“乡愁”话题推向大众视野,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乡愁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农村青年“前无进路,后无退路”的窘境,新的一代缺乏对家乡的认同感,人才流失无法使古老的乡村得到反哺,再难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彭婧及她的团队认为,在云南多民族背景下,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融合对年轻一代人的影响式微。吸引人才回乡,增强新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乡土教育非常重要。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依照老方法依靠学校或者教师的力量推动乡土教育,还不够的。因此彭婧的团队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基于社会化和模块化”的理念,以乡土教材的编写为突破口,结合信息化技术力量,助力乡土文化传承,尽可能多的保存民族文化的视频和图文。

为解决教材编写难的问题,几位大学生提出,应充分利用公益项目与新媒体的影响力扩大影响,多方联动,让社会力量特别是高校学生,加入乡土教材编写的队伍中来;为解决教材应用难的问题,他们提出用“模块化”把它拆解,社会公众通过口述历史搜集乡土素材,并在平台上分享,由此形成老师教案和学生读本的基本材料,并通过一定的单元版块自由增减和活动设计套路,减轻教材的行政性,增添教材的灵活性。

目前,彭婧及她的团队发起了全国第一个由大学生建立的云南乡土教育公益项目——“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另外他们创建的新媒体平台“美丽乡愁”公众号以及“古村传承人寻找计划”微博,已获得累计近千人关注,其中不乏免费午餐邓飞等公益大V。而包含了“人文历史篇”“自然地理篇”“多彩实践篇”一套三册的乡土教材已经得到了云龙县团委的认可,“现在已经有一个县两个村和我们达成了合作编写教材的意向。”

这支诞生于上海校园的大学生队伍,对乡土教育的前景抱有信心,他们还在继续行动,团队以乡愁故事分享、同济校园也即将迎来第一场以“美丽乡愁”为话题的大型公益沙龙。远景上,乡土文化传承行动为主题的APP在筹划开发中,利用手机app载体,更广泛的传播乡土民俗文化。

“我们只是平凡的、力量渺小的大学生,但是留住文化的根,对云南、对我们的民族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坚持下去。”

(同济经管团委)

来源:中华网财经        https://finance.china.com/fin/sxy/201504/13/5938173.html?qq-pf-to=pcqq.c2c

 

baicun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