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诸大建:科创中心建设要重视大学周边创新空间
发布时间:05-27-15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当前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个人觉得,除了要强化以大张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园区这类企业集聚创新之外,也要从创新增量的角度,关注以大杨浦为代表的城市知识转型这类大学溢出创新的发展,后者可以与前者一起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发动机。

  2003年笔者曾撰文就同济大学旁边的赤峰路设计一条街,讨论大学周边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活动,认为是杨浦区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的重要表现。赤峰路一条街也发展成为环同济知识圈或所谓上海的设计硅谷。同时,全市也冒出许多类似的环大学创新空间。在此提出一些看法,建议把发展大学周边创新空间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内容进行推进。

  从组织的角度看,创新依赖于大学或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的互动。美国研究创新的专家埃茨科威茨提出过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周边创新空间有典型的大学、企业、政府联动即我们所谓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特征。三螺旋理论证明了,创新型城市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与城市的相互作用。如果说,传统的城市或是政府驱动的城市或是企业驱动的城市,大学在城市发展中是边缘性组织的话,那么当代的创新型城市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学驱动的城市。

  上海建设创新中心的一大资源是大学,如何加强大学、企业、政府的互动,能否各自往前走一步,打破界面相互靠拢,这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关键问题和潜力所在。

  创新型产业的产生,一方面依赖于城市中的大学能够源源不断地吸集人才和溢出人才,另一方面依赖于城市社区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包容的制度环境与便利的生活环境。美国研究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的弗罗里达教授曾提出有关创新型城市的3T理论(Tech科技、Talent人才、Tolerance包容),很有影响。我认为,上海建设全球创新城市,可以把基于产出的3T理论与基于组织的三区联动理论结合起来,强调大学、政府、企业各自不同的责任和任务,即企业生产各种实用性技术,大学生产各种创造性创新性人才,政府则为企业和大学提供包容性的制度环境,解决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过程中曾有的功能错位问题。

  从空间的角度看,大学周边创新空间有很大的分享经济特征。从校区讲,大学的优点是多学科和综合性,因此可以在大学校园发现知识的共享性和交叉性,有利于进行科际整合的创新。例如,人们到同济周边的设计企业或研究机构解决城市规划和设计问题时,经常发现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许多上下游的支持,解决其他关联性需求,包括土木、环境、交通、机械、管理等。从园区讲,大学周边的园区不具有传统高新园区的围墙式特征,这里容易发展那种低价格、便利性的类似wework这样的众创空间场所,为创新创业的老师和大学生创造更加方便适用的孵化空间。

  从社区讲,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大学周边发展贴近工作和生活的各种配套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让大学周边具有工作、学习、居住、休闲多种功能,创新者可以在这里轻松地聚集、交谈、喝茶喝咖啡,放飞思想。纽约市长认为加强城市便利设施建设是吸引各种创客建设创新性城市的重要条件,这对上海建设全球创新中心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教授)

 

原文链接:xmwb.xinmin.cn/html/2015-05/23/content_2_1.htm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