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报】周文泳等:“从0到1”基础研究的内涵与特征
发布时间:04-04-23

过去五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出台了系列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与举措,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那么,“从0到1”基础研究是什么?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基础研究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本质规律的探索过程。“从0到1”基础研究,又可称之为“从无到有”基础研究,是面向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新问题或新现象,在突破原有范式的基础上,旨在发现新规律、提出新学说(或新理论)、解释新问题(或新现象)、提供新方法等新原创成果的基础研究。

从“0到1”基础研究不仅具有公共物品属性、正外部性等基础研究的共有特征,还具备如下三个关键特征。

“从0到1”基础研究的本质特征是“从无到有”,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对象主要面向新问题或新现象;二是研究目标定位在提供新规律、新学说、新理论、新方法等新知识;三是研究过程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即采用新思路和新路径。

“从0到1”基础研究旨在产出基础研究领域的“从无到有”的原创成果,一旦产出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对基础研究领域及其知识供应链的相关研究活动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一是为学术界开辟基础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二是随着基础研究原创成果被后来者的跟踪性基础研究深入,存在开创新学科的潜在可能性;三是随着基础研究原创成果的应用研究深入,往往会催生新技术,甚至会催生新市场、新业态、新产品、新工艺等。

由于创造“从0到1”基础研究成果本身就是挑战无人区,从选题到成果验证都会存在非共识性,这种非共识性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者对其研究新问题新现象的认识超越同行学者,研究选题往往得不到学界同行普遍认同;二是鉴于学界同行不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深度及其鉴赏能力局限,针对特定“从0到1”基础研究成果同行评议中,经常会出现非共识现象;三是“从0到1”基础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合理评价,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科学发展和积累,才会被科学共同体逐步认可。

 

来源:《同济报》 2023-03-15 第四版

作者:周文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晓旭(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胡雯(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