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报】 “让上海更美丽”
发布时间:09-24-13
        记者李思 
 
  近期,由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新浪上海联合主办的“美丽上海·随手拍”活动在微博上风行,网友们发布的数十万张美图及其踊跃参与的热情,让我们对上海之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时也引领大家思考如何才能让我们深爱的上海更美丽?为此,新浪和“@东方日记本”又联合推出“让上海更美丽的99个建议”,再度引来网友热议,活动开展一周来,已收到建议上万条,话题量十余万。
 
  为上海美好发展建言
 
  据了解,网友的建议涵盖城市文化、文明风尚、爱心公益、绿色环保等多个方面,言之有物、理性平和的声音成为主流。他们普遍认为,城市的美丽不仅体现在“硬实力”,也体现在“软实力”。
 
  比如,网友“@小峰晓峰”建议:“在社区定期举办居民读书节,开放社区活动室,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各种针对社区退休居民的学习班,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网友“@皇马和曼联的铁杆球迷”对城市文明尤为关注:“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形象息息相关。建议以社区街道为单位成立文明宣讲团,以讲座、黑板报、简易小册子等方式向社区居民传播文明礼仪,形成人人讲文明、懂礼仪、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好风气,传播社会正能量。”
 
  网友“@才退休公安”抓拍了小外孙在公园里主动分类丢垃圾的场景,配着照片,他的建议格外有说服力:“加强教育从小抓起,让上海的城市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从我做起。”
 
  “充满爱心温暖的家,我们住的才舒心。”网友“@希望能改变现状”倡议“人人关爱残疾人士,个个帮助弱势群体,让爱充满整个上海。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风尚。”网友“@呆萌yu”和“@Ed-win_Fischer”则不约而同提出给予可爱的志愿者们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培育更多爱心生力军。
 
  “上海是我们共同的家,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是网友共同的心愿。网友“@金小牛慈慈”说得很实在:“少抽一包烟,少开一辆车,少扔一张纸,少吐一口痰,多些忍让,多些关怀,多些爱!!!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我心里对他是满满的爱!!!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上海更美丽!”网友“@蜜斯陈_77”也倡议“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电池回收、节约用水用电等,要把大家组织到一起来,一起动手一起参与,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友“@上海坊间传播”的建议颇有创意:“亲,在黄浦江里养点金鱼,种点荷花吧。美死了。”这建议虽然有点儿异想天开,但设想一下,场景真的挺美。
 
  “生态消耗”水平亟待降低
 
  网友们对于此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城市生活的愿景。然而,同济大学近日发布《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和长三角16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了研究和评估。其评估结果指出,上海的人居环境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不利于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这项研究分别采用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人均土地资源消耗、人均能源消耗、人均生活垃圾、人均水资源消耗等7个基本指标,测算出这些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投入指数”,并对它们进行排名和解读。
 
  数据显示,虽然上海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906,位居前列,但生态投入指数仅为0.750,排在第32位,具有人类发展水平高但生态投入消耗大的特征,因此被评为“欠可持续发展城市”。而天津、厦门、武汉、杭州等4个城市具备“低投入、高产出”特质,被归属到可持续发展评估坐标轴中的“最佳状态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解释称,一线城市人类发展指数均超过0.9,表明这些区域的百姓生活水平较高,但从生态投入指数分析,这些城市都付出巨额投入的代价,而“高投入、高产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不过,虽然上海与北京、深圳同为“高投入、高产出”型城市,但北京、深圳的可持续发展效率都为1.000,而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效率为0.804。这是由于除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紧缺外,上海的城市总体能耗比北京高出不少。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去年首次达到60%,而北京早几年就已超过70%。“抓住办奥运的契机,北京前期调整掉很多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而上海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水泥、化工、冶金等高能耗企业。”诸大建表示,目前上海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领跑全国,但论人均能耗水平,上海和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基本持平,而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在3万美元左右。因此,上海的“生态消耗”水平亟待降低,这样才能变得更宜居。
 
  诸大建表示,目前上海的人居环境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利于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以,上海必须在打造宜居环境上下工夫,如调整城市结构,改变中心城区人满为患、周边地区功能单一的“单中心”格局,引导更多市民到周边地区居住、就业,在当地即可进行购物和休闲,“拿上海自贸区来说,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搞招商引资那样建自贸区,而忽视城市宜居环境的构建,那就很成问题了。”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实,中国的城镇化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发展红利和增长引擎。但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却带来城乡矛盾突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需求拉动不足等诸多难题。
 
  专家认为,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造城,也不是单纯的物质建设,而是同“软”设施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要真正实现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成为必然选择。而人的城镇化涉及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制度的重大改革,同国家财力的支撑能力密切相关。
 
  现今,上海的学校、医院、养老等设施的服务能力也已近极限。上海常住人口去年已达2380万,“如果上海人口超过极限,并不意味着无法生活,但市民的幸福感会迅速稀释,城市整体水准和宜居度急剧下降。”东方卫视主持人骆新指出,越是依赖土地政策和重大基础建设来拉动GDP的城市,它的人口导入越是快速且规模庞大,相对而言,新增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较突出。而“高投入、高产出”城市若不尽早改变发展模式,长此以往,更可能带来人口过度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急剧恶化、社会分化急剧加速等恶果,进而令城市文明陷入困境。因此,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最近访华时指出,中国现在需要一种新模式来提高城市的能效,推广清洁能源,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他表示,城镇化不应被定义为城市扩张,而是要让城市服务公众,高效的城市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不过,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环境维度的发展不可能同时达到最优状态,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并非机械地追求三个“高分”,而应更加充分考虑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平衡,实现一定条件下三个维度相互配合的整体性最优。
 
  对此,同济大学的课题组专家指出,不同城市应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改进路径,比如,一线城市可以“提高质量”,保证在不减少现有人类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包括上海在内的“高投入、高产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可分“两步走”:第一阶段是在优越的经济支撑下,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生态投入效率,同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第二阶段是待经济发展基本与生态投入脱钩,不断推进与完善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进程。
 
 
 
 

关闭 微信扫一扫

X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Master of Global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